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4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石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石頭築成的溝渠。《文選.劉楨.公讌詩》:「清川過石渠,流波為魚防。」唐.孟浩然〈疾愈過龍泉寺精舍呈易業二公〉詩:「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
2.西漢皇帝用來藏書的閣名。為蕭何所造,位於長安未央宮殿北。《文選.班固.兩都賦序》:「內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律之事。」《文選.張衡.西京賦》:「次有天祿石渠校文之處,重以虎威章溝嚴更之署。」
石渠閣議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石渠閣議經」是西漢宣帝為解決經說紛歧的問題,於甘露三年(西元前51)五月在石渠閣(宮中藏書之所)召開的一次經學評議會議。漢初經學原本崇尚「微言大義」,期以經學中合蘊的理想來引導實際政治。自漢武帝設五經博士,立太學,研究經學者日漸增多,經學趨於多元化,各種不同的說法歧異愈來愈大,不免形成紛爭。為了解決這種紛歧現象,漢宣帝便召開了石渠閣議經之會。與會者包括各派經學專家,據〔漢書.儒林傳〕可考者有二十二人,包括:易學--博士施讎、黃門郎梁丘臨;書學--博士歐陽地餘(歐陽高之孫)、博士林尊(歐陽高弟子)、譯官今周堪(夏侯勝弟子)、博士張山拊(夏侯建弟子)、謁者假倉(張山拊弟子;詩學--淮陽中尉韋...
石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石渠閣,西漢宮廷藏書的處所之一,也是學術研討集會的地方。在未央宮大殿的北面,〔三輔黃圖〕卷6云:「石渠閣,蕭何造,下礲石為渠以導水,若今御溝,因為閣名,藏入關所得秦之圖籍。至於成帝,又於此藏祕書焉」。大抵天祿閣藏校定本,其餘圖籍藏於此閣。
  漢宣帝時曾博徵群儒集會於石渠閣內,親臨討論五經的異同問題,見載〔漢書韋玄成傳〕及〔後漢書楊終傳〕。討論的結果曾編定〔尚書議奏〕42篇、〔禮經議奏〕38篇、〔春秋議奏〕39篇、〔論語議奏〕18篇、以及〔五經雜議〕18篇,均著錄於〔漢書藝文志〕六藝略各類中,今均佚。此為中國學術史上已知的第一次研討會,東漢章帝主持白虎觀學術討論即仿此故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工挖掘的水道。如:「河渠」、「溝渠」、「水到渠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礦物集結而成的堅硬塊狀物。如:「石頭」、「石塊」、「砂石」、「岩石」、「大理石」、「投石問路」、「一石二鳥」。
部首。
姓。
量詞。用於計算容量的單位。公制一石等於十斗。亦稱為「公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由。如:「自古以來」、「自遠而近」。《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唐.柳宗元〈石渠記〉:「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
力透紙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石渠寶笈.卷四四.明董其昌關山雪霽圖》:「此卷筆勢遒逸,不假渲染,力透紙背,直以書法為畫法耳。」
黨同伐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結合同黨,攻擊異己。原指學術上派別之間的鬥爭,後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鬥爭。《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序》:「自武帝以後,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守文之徒,盛於時矣。」也作「伐異黨同」。
韋應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  雲霞未改色,山川猶夕暉。忽複不相見,心思亂霏霏。 送五經趙隨登科授廣德尉  明經有清秩,當在石渠中。獨往宣城郡,高齋謁謝公。  寒原正蕪漫,夕鳥自西東。秋日不堪別,淒淒多朔風。 宴別幼遐與君貺兄弟  乖闕意方弭,安知忽來翔。累日重歡宴,一旦複離傷。  置酒慰茲夕,秉燭坐華堂。契闊未及展,晨星出東方。  征人慘已辭,車馬儼成裝。我懷自無歡,原野滿春光。  群水含時澤,野雉鳴朝陽。平生有壯志,不覺淚沾裳。  況自守空宇,日夕但彷徨。 送宣州周錄事  清時重儒士,糾郡屬伊人。薄游長安中,始得一交親。  英豪若雲集,餞別...
釋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解釋文義。漢.蔡邕〈上封事陳政要七事〉:「昔孝宣會諸儒于石渠,章帝集學士於白虎,通經釋義,其事優大。」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