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2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禪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禪那與定的合稱。禪那是指修行者高度的集中精神,努力對某對象或主題去思維。定是指心住在一對象的境界之內。禪那是過程,定是結果。禪定依修習的層次可分為「四禪」和「八定」。但在中國,禪定的定義常是混合不區別。《大乘義章》卷一三:「禪定之心,正取所緣,名曰『思惟』,思心增進,說為『修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禪那的簡稱。為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即靜思之意。如:「坐禪」、「禪定」。宋.蘇軾〈沐浴啟聖僧舍與趙德麟邂逅〉詩:「酒清不醉休休暖,睡穩如禪息息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寧。如:「入定」、「定靜」、「氣定神閒」。
不可變動的。如:「定局」、「定數」、「定理」、「定律」、「定義」、「定論」、「確定」。
掌握使安固。如:「平定」、「安邦定國」。
預約、約定。如:「預定」、「內定」、「定情」、「文定之喜」。
確立、不更改。如:「確定」、「決定」、「裁定」、「制定」。
必然。如:「定能成功」、「定死無疑」。
一語道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語道破」原作「一言明說破」。元代著名道士李道純,在送給焦提舉的〈滿庭芳.寂寞山居〉詞中提到:不論是隱居山中,或是處在吵雜的市集,想要通往玄妙的境界,即使資質再高的人,也得定心修煉才能參透。超脫生死並不是件難事,一句話就能明白說穿事理的真相。一句話就說穿:剛開始時先從調息靜心的禪定功夫修練起,然後再依次漸進,功成後就能位列仙班。「一語道破」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的原文「一言明說破」演變而出。用來指用一句話就把事理的真相說穿。
梵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寺。唐.宋之問〈登禪定寺閣〉詩:「梵宇出三天,登臨望八川。」也稱為「梵剎」。
跏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中一種雙足交疊的禪定坐法。有減少欲念、集中精神的功用。[例]她每晚固定跏趺一小時以調養心性。
定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禪定的能力。引申為不為外物動搖的意志力。《文明小史》第四四回:「辦事情也沒有定力,像這樣虎頭蛇尾,將來決計不能成功大事業的。」
糊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註2. 施翠峰、施慧美,《臺灣民間藝術》,(臺北市:五南,2012二版),頁176~182。註3. 席德進,《台灣民間藝術》,(臺北市:雄獅,1...
禪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靜慮或思惟修。梵語dhyāna的音譯。指修行者高度集中精神,緣一對象或主題作思惟而達到定,這個過程稱為「禪那」。禪那按修習層次共分成四種,稱為「四禪」或「四靜慮」。在中國,禪那通常和定沒什麼區別,合為「禪定」一詞。《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三:「須菩提言:『般若波羅蜜是法無所有,不可得;禪那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密、檀那波羅蜜是法無所有,不可得。』」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五下.滇遊日記三》:「師獨留正殿,無具無龕,澈夜禪那不休。」
釋迦牟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梵語śākyamuni的音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俗名悉達多,生於西元前五六六年,原是釋迦國的太子,二十九歲出家修道,從當時著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並不能滿足他的希求,經過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禪中,他順次經歷禪那的四種境界,然後繼續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從此以後,他被稱為佛陀。並到處說法,組織僧團,直至西元前四八六年圓寂。簡稱為「釋迦」。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