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8.140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絲綢之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歐、亞間陸路運輸的主要路線。參見「絲道」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代詞:此、這、這個。用以代替人、事、物。如:「言之成理」、「取而代之」、「總而言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助詞:相當於「的」。如:「莫逆之交」、「緩兵之計」、「前車之鑑」、「在天之涯」、「三分之一」、「三口之家」。
往、到。如:「不知所之」、「吾欲之南海」、「先生將何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質地薄軟的絲織品。如:「府綢」、「絲綢」、「綢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蠶絲。蠶所吐的東西,可製造絹帛。如:「絲線」、「絲巾」、「絲被」、「絲織品」。
指細長如絲的東西。如:「雨絲」、「髮絲」、「鋼絲」。
極細微的。如:「絲毫」、「一絲不苟」、「一絲微笑」。
指以絲為弦的弦樂器。如:「絲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馬舟車通行的途徑。如:「陸路」、「水路」、「馬路」、「公路」、「鐵路」。
方面、方向。如:「各路人馬」、「兵分三路」、「四路進攻」。
方法、途徑。如:「生路」、「活路」、「門路」、「路子」。
條理、紋理。如:「思路」、「紋路」、「理路」。
公共汽車的路線。如:「十五路公車」。
種類。如:「他們是哪一路人?」、「這是哪一路的貨色?」
來路:來源。如:「來路不明」。
絲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絲織成的布料或衣物的總稱。
絲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歐、亞間陸路運輸的主要路線。自長安經敦煌、西域到波斯(即今伊朗)、印度和大秦(即今羅馬)等地,因中國的絲織品多經由這條商路運往西方,故稱為「絲道」。絲道除促進東西商業繁榮外,兼具民族、宗教、文化上遷移和傳播的重要意義。十三世紀後因海運發展,絲道便開始衰落。也稱為「絲路」、「絲綢之路」。
:::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