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5.638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編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編纂修訂。如:「他參加國語辭典的編訂工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聯結、綴合。如:「編髮」、「編織」、「編草蓆」。
順次排列。如:「編列」、「編組」、「編排」、「編印」。
排比的次第。如:「編次」、「編號」。
收集整理,組織成書。如:「編輯」、「編校刊」、「編字典」。
古代書籍以竹簡編聯而成,所以書一冊稱為「一編」,現則泛稱書籍為「編」。如:「宏編巨著」。
捏造、用謊話騙人。如:「編一套謊言。」
創作。如:「編歌」、「編曲」、「編劇本」。
量詞:A>計算書籍章節編目的單位。如:「老殘遊記共分三編。」B>計算同類或相似的書籍分套成編的單位。如:「四部叢刊分初編、續編、三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修正、改正。如:「訂正」、「增訂」、「補訂」、「校訂」、「修訂」。
事先預約。如:「訂報」、「預訂」、「訂位」、「訂貨」、「訂閱」。
商量後約定。如:「訂立」、「訂約」、「訂親」、「擬訂」。
用線、釘子等把書頁等穿連成冊。如:「裝訂」。
教學相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為十三經之一,大概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本為許多關於「禮」的單篇文章,西漢戴聖從中選取四十九篇編訂成書,世稱「小戴禮記」,成為現今通行的版本。其中的〈學記〉篇,論述了學習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及教學為師的道理。此段文字是論述教與學互相促進的作用。就像雖然有好菜擺在那裡,如果不去嘗試,就不知它的美味;雖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就不知它的美好,所以一定要學習過後,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的地方;接著,透過教學,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缺乏在哪裡。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能自我反省,要求自己要更進一步的學習;知道自己的困惑缺乏,然後能自我勉勵,學不懈怠,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增長的。後來「教學相長」...
孤陋寡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為十三經之一,大概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本為許多關於「禮」的單篇文章,西漢戴聖從中選取四十九篇編訂成書,世稱「小戴禮記」,成為現今通行的版本。其中的〈學記〉篇,論述了學習的方法,以及教學為師的道理,與〈大學〉篇所講述的內容,可說是互為表裡,自古以來甚為學者所推重,直至今日,書中的道理仍然深具價值。這段文字,說明了古代大學中進行教育的正確方法,應該在一切的問題與邪念萌發之前,就用禮節加以禁止約束,這樣就叫做預防。而利用學生接受教育的時機,給予教導,就是合於時宜。不超越學生的程度而循序漸進的施行教育,就叫做合乎順序。讓學生互相觀察而學習彼此的長處,就是觀摩、切磋。這四種方式,就是促使教育...
十三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翼”、“《易傳》”、“《易大傳》”。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出現當在西周以前的遠古年代,有學者認為《經》的編訂在商朝|商末周初,《傳》作於春秋戰國,非一人一時之作。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ISBN 7532546462古人認為經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歷代聖人編定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 周禮 儀禮《儀禮》原稱為《禮》,在漢代也稱作《士禮》,對應於《禮記》而言,《儀禮》又可以稱為《禮經》,《禮記》是它的傳。到晉代才稱為《...
避重就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玄宗尊重儒術,優禮儒臣,在位期間延聘張說諸臣編訂了《唐六典》。此書分吏、戶、禮、兵、刑、工等六個部分,備載唐代的各項制度。工部,為古代負責營造工作的官署,《唐六典》中對工部的工匠有「不得隱巧補拙,避重就輕」的規定,意思就是:在執行任務時,不可刻意避開較繁重的工作,專揀輕鬆容易的去做。後來「避重就輕」被用來比喻避開艱難繁重的工作,而選擇輕鬆容易的。亦用於比喻避開主要的問題,而只談些無關緊要的事。
史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司馬氏在周朝時世為史官,春秋時期雖然失去官職,司馬談卻把修撰史書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太史令,重現孔子撰述《春秋 (史書)|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 (書)|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
淹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消失。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五.蘇東坡詩》:「其本係隨年之先後,編訂成編;顧元、明以來,久已淹沒。」
柳宗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州刺史,又貶永州司馬,於此其期間他登臨山水、寄情詩文,完成不少名作,著有《柳河東集》(其友劉禹錫代為編訂)。生平(早期)唐代宗大曆八年(773年)柳宗元生出生於京城長安。建中四年(783年),柳鎮調任閿鄉(今河南省靈寶市)縣令,柳宗元隨父來到河南。784年,柳宗元又隨父親來到湖北夏口(今武昌西)。785年,柳宗元又隨父親來到長沙,13歲的柳宗元與禮部、兵部郎中楊憑之女訂婚。792年,柳宗元被選為鄉貢,得以參加進士科考試。793年,21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名聲大振。不久,柳宗元的父親柳鎮去世,柳宗元在家守喪。796年,柳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