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7.73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腳後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腳跟。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二折:「正末云:『王秀才,你姑夫主的勾當,可是如何?』淨王秀才云:『你到主我那腳後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位置上與「前」相對。如:「後面」、「背後」。
在時間上與「先」相對。如:「先後」、「先來後到」、「後來居上」。
子孫。如:「後嗣」、「後代」、「名人之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腳的後部。《說文解字.足部》:「跟,足踵也。」如:「腳後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或動物的腿,支撐身體接觸地面的部分。如:「赤腳」、「跺腳」、「前腳」、「後腳」、「手腳靈活」。
像腳形的器物支架。如:「椅腳」、「桌腳」、「高腳杯」、「高腳椅」、「四腳桌」。
物體的基部、下部。如:「牆腳」、「山腳」。
正文下面附加注解或說明的文字。如:「注腳」。
量詞。用於計算用腳踢、踩等動作的單位。如:「連踢三腳」、「踩了一腳」。
腳本:指劇本。如:「這次表演的腳本,已經改了五次。」
後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腳跟或鞋襪接近腳跟的部分。如:「再走下去,我的腳後跟就要起泡了。」《水滸傳》第三二回:「哎也!是我走的慌了,腳後跟只打著腦杓子!」
捉襟見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捉襟見肘」的意思是說人所穿的衣服完全破爛,才抓住衣襟免於露胸,又露出了手肘。《莊子.讓王》篇載:曾子在衛國的時候,十年都沒有添製新衣,要把帽子戴正,帽帶就斷了;抓住衣襟,手肘又露了出來;穿上鞋子,腳後跟又鑽了出來;生活過得非常艱苦。後來「捉襟見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衣衫破敗,生活困窘,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四回:「攤上坐了一人,生得眉清目秀,年紀約有四十上下,穿了一件捉襟見肘的夏布長衫。」《韓詩外傳》卷一則提到孔子的學生原憲過著貧苦的生活,「振襟則肘見」,但卻自得其樂,沉浸在求學、求道的快樂中。其中「振襟肘見」一語,跟「捉襟見肘」略有不同,「振襟」是整理衣襟的意思。現今則常...
摩頂放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摩,磨。頂,頭頂。放,音ㄈㄤˇ,至。踵,腳後跟。「摩頂放踵」指磨禿頭頂,走破腳後跟。語出《孟子.盡心上》。後用「摩頂放踵」比喻捨己救世,不辭勞苦。 △「一毛不拔」、「鞠躬盡瘁」
一毛不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學說主張,以期能對治理國政有所幫助。而戰國時候,楊朱的貴己學說和墨子的兼愛學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孟子》書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兩人思想的差別。孟子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然而墨子的兼愛主張,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的去做。」後來「一毛不拔」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演變而出,比喻自私自利,不肯貢獻出些微的力量。今亦用於形容人非常吝嗇。
摩肩接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揮汗成雨」 (6) 比肩繼踵:肩並著肩,腳接著腳。形容人多而擁擠。比,音ㄅ|ˋ,緊靠、相並。踵,腳後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腳後跟。《禮記.深衣》:「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漢.鄭玄.注:「踝,跟也。」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