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6.593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我效能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效能論是社會學習論的創始者班杜拉(A. Bandura)所提出的理論,用以解釋在特殊情境下動機產生的原因。按班杜拉的說法,自我效能論是指個人在目標追求中面臨一項特殊工作時,對該工作動機之強弱,取決於個人對自我效能的評估。而自我效能則指個人面對一項特殊工作時,對於自己從事該工作所具的能力及對該做到的地步的一種主觀評價。
  班杜拉認為正確的自我效能建立在正確的自我評估之上,而正確的自我評估則得自四方面的學習:第一是直接經驗:在同類工作多次的成敗中,獲得自己完成該類工作能力的直接經驗;第二是間接經驗:是經觀察學習與替代學習之歷程,獲得推論而來的間接經驗;第三是書本知識:從有關某方...
起源自我效能這個概念是由社會認知論學者Bandura 於1977年所定義提出,根據心理學的行為學派與認知學派,他提出以自我調適為核心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Bandura認為增強無法引發人類的行為,除非透過認知過程產生期待。換言之,Bandura認為自我效能是個人對於是否能夠達成賦予的特定任務的能力的信念。一個人所具備的自我是一個認知系統,具有一套內在的評估與解釋過程,而這個內在過程形成個人對事物的概念、信念與自我概念。由此發展出來的認知基模會調節個人與外在世界的互動關係,而外在環境反過來也會影響個人內心身處的思想與情感反應,於是Bandura將自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代詞。第一人稱代詞。用於自稱。如:「自我反省」、「我是一個小學生。」
自稱己方。如:「我方」、「我國」、「我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析、判斷。如:「談論」、「析論」、「討論」。
評議的文章或語言。如:「社論」、「言論」。
一種討論事理的文體。如:「六國論」。
學說或主張。如:「天演論」、「進化論」、「相對論」。
依據、按照。如:「論理」、「論件計酬」、「論功行賞」。
比作、視同、處理。如:「以棄權論」、「以作廢論」。
顧及、考慮。如:「不論是非」、「無論如何」。
論語: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載孔子言行的書。共二十篇,是四書之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功用、成果。如:「效果」、「成效」、「功效」、「效益」、「效用」。
奉獻。如:「效忠」、「效勞」、「效命」。
模仿。如:「仿效」、「效法」、「效尤」、「上行下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才幹。如:「才能」、「能力」、「能耐」、「能幹」。
有才幹的人。如:「選賢與能」、「能者多勞」。
足以勝任。如:「能夠」、「不能」、「能歌善舞」。
可以。如:「可能」、「你能幫忙嗎?」
用途、功用。如:「功能」。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身。如:「自己」、「自身」、「自我」、「自個兒」、「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從、由。如:「自此」、「自從」、「自古至今」、「自小到大」。
當然。如:「自然」、「自不待言」、「自屬有效」。
主動的。如:「自覺」、「自願」、「自動」、「自發」。
起源的地方。如:「其來有自」。
自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個人自己。如:「自我檢討」、「自我約束」。
2.以自己為中心的觀念。如:「做任何事,都要想到別人,不要一切以自我為標準。」
3.哲學上指永遠不變的精神之我。
4.弗洛依德人格理論認為:人格係由本我、自我、超我所構成,自我介於中間,調節本我與現實世界的衝突,使人格得以健全發展。
效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貢獻才能與智慧。唐.韓愈〈為裴相公讓官表〉:「實群臣盡節之日,才智效能之時。」
2.效率、效果。如:「增進效能」。
動機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機是引發行動的一種衝動、慾望與需求。常以「動機」詮釋個體的行為表徵。以大腦習性、歸囚與分類化之機制運作,形成不同學派和意向性的動機學說和理論。例如教育領域著重探討「學習動機」;企管領域將動機研究納入激勵人力資源項目。現今動機學說的主要內容如下:1.驅力減低說(drive reduction theory),或稱驅力還原論:Clark Hull於1943、1952提出,主張個體自有內在的驅力,勢必將其轉出成為確定的方式。2.最佳激發水準說(Optimal arousal level theory),或稱喚醒論(arosual theory):個體為了自身舒適感,需將驅力維持在一個確定的喚醒水平...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