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7.71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舍利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修行者遺體焚燒之後,髮、肉、骨成珠狀或塊狀的顆粒。參見「舍利」條。《西遊記》第三一回:「卻從口中吐出一件寶貝,有雞子大小,是一顆舍利子玲瓏內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支的第一位。
時辰名。約當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一點。如:「子時」。
本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如:「子女」、「獨生子」。
後代。如:「子嗣」、「多子多孫」。
植物的果實,或動物的卵。如:「蓮子」、「瓜子」、「桂子」、「松子」、「烏魚子」。
對一般人的通稱。如:「男子」、「女子」。
對有學問道德的人的尊稱。如:「孟子」、「孔子」。
顆粒狀細小而堅硬的東西。如:「子彈」。
與「母」相對的。如:「子音」、「子母扣」。
幼小的、稚幼的。如:「子薑」、「炸子雞」。
指輩分小、年紀輕的人。如:「子弟」、「小子」、「學子」。
對他人稱自己的配偶。如:「內子」、「外子」。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一種中文傳統圖書的分類名稱,主要收錄諸子百家、天文算法、藝術類等著作。如:「子部」、「經、史、子、集」。
部首。
詞綴。放在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等之後。如:「房子」、「車子」、「拍子」、「胖子」、「聾子」、「樣子」、「哪門子」、「兩下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房屋、住宅。如:「宿舍」、「房舍」、「茅舍」、「田舍」。
謙稱自己住的地方。如:「寒舍」、「敝舍」、「舍下」。
對人謙稱輩分低於自己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親」。
餵養牲畜的地方。如:「豬舍」、「牛舍」。
量詞。用於計算古代行軍里數的單位。三十里為一舍。如:「退避三舍」。
通「捨」:A>放棄、放下。如:「舍生取義」。B>除去、除開。如:「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C>止息、停止。如:「不舍晝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好處、益處。如:「私利」、「利益」、「福利」、「利令智昏」、「有利有弊」。
銳。如:「利劍」、「鋒利」、「銳利」。
從本金生出的子錢。如:「利息」、「紅利」、「利潤」、「連本帶利」。
方便、有好處。如:「便利」、「利人利己」、「損人不利己」。
吉祥、順利。如:「大吉大利」。
利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釘有橫木、裝有輪軸的刑具,用以乘載即將處決的囚犯遊街示眾。《水滸傳》第四○回:「各與了一碗長休飯、永別酒。吃罷,辭了神案,漏轉身來,搭上利子。」也稱為「木驢」、「驢床」。
舍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遺體焚化之後,所結成的珠狀或塊狀的顆粒。其色有三種,骨為白舍利,髮為黑舍利,肉為赤舍利。為梵語śarīra的音譯。它象徵修行者在戒、定、慧的成就。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迦畢試國》:「曷邏怙羅恐王珍貴舍利,追悔前恩,疾往伽藍,登窣堵波,至誠所感,其石覆缽自開,安置舍利,已而疾出,尚拘衣襟。」《西遊記》第八回:「放舍利之光,滿空有白虹四十二道,南北通連。」也稱為「舍利子」。
聚沙成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聚沙成塔」原作「聚沙為塔」。《妙法蓮華經》中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告誡弟子要成佛道,其實不一定要做大功德,累積小小善事也能成道。例如佛滅度後,要建塔供養其舍利子,但塔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可以用昂貴的金銀玻璃、瑪瑙琉璃,也可以用石頭香木、磚瓦泥土,甚至小孩子玩遊戲,堆積泥沙成佛塔,也可以成就功德。佛經中「聚沙為佛塔」原是指小孩玩沙堆塔的遊戲,後來「聚沙成塔」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積少成多。
聚沙為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聚沙成塔」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聚沙成塔」原作「聚沙為塔」。《妙法蓮華經》中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告誡弟子要成佛道,其實不一定要做大功德,累積小小善事也能成道。例如佛滅度後,要建塔供養其舍利子,但塔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可以用昂貴的金銀玻璃、瑪瑙琉璃,也可以用石頭香木、磚瓦泥土,甚至小孩子玩遊戲,堆積泥沙成佛塔,也可以成就功德。佛經中「聚沙為佛塔」原是指小孩玩沙堆塔的遊戲,後來「聚沙成塔」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積少成多。
舍利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智慧第一。初從六師外道的刪闍那毗羅胝子出家,後因聽到馬勝比丘說因緣所生法的偈頌,改學佛法。為梵語śariputra的音譯。也譯作「鶖鷺子」、「舍利子」。
佛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即是道家青牛騎出去,佛家白馬馱將來。」《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又有極大的法船,照依佛家中元地獄赦罪之說,超度這些孤魂升天。」
2. 佛陀的家庭。譬喻佛、菩薩的境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七九:「欲生佛家入童真地,常不遠離諸神、菩薩,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