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7.47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菩薩蠻隊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隊名。唐代女子隊舞。又稱「四方菩薩蠻隊」。是在西南少數民族樂舞基礎上改編創作。具有佛教色彩的大型女子群舞。《杜陽雜編》載,宣宗朝大中初年(西元847∼851)女蠻國入貢,獻其國樂珍寶,「其國人危髻金冠,瓔珞被體,故謂菩薩蠻,當時倡優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懿宗朝李可及用此曲編制成舞蹈,懿宗令在剛落成的安國寺表演,並常於佛誕日在宮中「結彩為寺」表演此舞。數百人的龐大舞隊出場,婀娜多姿,儀態萬千的舞者,如佛降臨人間,似仙女下凡,蔚為豪華壯觀。關於此舞本源,史家說法不一,一說來自緬甸,一說來自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古時之女蠻國與驃國(今緬甸)相鄰,即今雲南省的一些地區。中國古代多稱本國南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古代南方種族的稱呼。如:「南蠻」。
落後的、未開化的。如:「蠻人」、「蠻族」、「蠻荒」、「蠻邦」。
態度強橫、不講道理。如:「蠻橫」、「蠻幹」。
很、非常、十分。通「滿」。如:「蠻好的」、「蠻可怕的」、「蠻不講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配合節奏表演各種姿勢的動作。如:「跳舞」、「手舞足蹈」、「載歌載舞」、「舞步輕盈」。
舞蹈的名稱。如:「交際舞」、「芭蕾舞」、「華爾滋舞」。
揮動、耍動。如:「舞劍」、「舞棒」。
賣弄、玩弄。如:「舞弊」、「舞文弄墨」。
飛揚、飛翔。如:「飛舞」、「眉飛色舞」。
興起。如:「鼓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菩薩:A>佛教稱證得佛果而普渡眾生的修行者。僅次於佛而高於羅漢。如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B>泛指神、佛。如:「奶奶祈求菩薩保佑遠行的父親早日平安歸來。」C>稱心懷慈悲、樂善好施的人。如:「他的善行廣被四方,真是位活菩薩。」
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菩薩:A>佛教稱證得佛果而普渡眾生的修行者。僅次於佛而高於羅漢。如:「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B>泛指神、佛。如:「奶奶祈求菩薩保佑遠行的父親早日平安歸來。」C>稱心懷慈悲、樂善好施的人。如:「他的善行廣被四方,真是位活菩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列。如:「路隊」、「車隊」、「隊伍」、「成群結隊」。
集合多人而成的團體。如:「棒球隊」、「探險隊」、「消防隊」。
軍旅。如:「軍隊」、「部隊」。
量詞。用於計算成隊的人或物的單位。如:「一隊人馬」。
菩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用語。梵語bodhisattva的音譯,全名為「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其義有二:一、專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修行本起經.卷下》:「菩薩見此眾生品類,展轉相吞,慈心愍傷,即於樹下得第一禪。」二、指具備自利、利他的大願,追求無上覺悟境界,並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眾生。菩薩所覺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羅漢之上。《佛說十地經》卷二:「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捨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初刻拍驚案奇》卷八:「弟子虔誠拜禱,伏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使夫妻得相見。」
2.尊稱樂善好施的好人。《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小的送他到廣東家裡,他家親戚、本家有百十人,都望空謝了老爺的恩典;又都磕小的頭,叫小的是『菩薩』。」
隊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宋代的歌舞。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