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53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蓄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儲蓄累積。《漢書.卷八○.宣王六王傳.淮陽憲王劉欽傳》:「駟先生蓄積道術,書無不有。」
2.所儲存的糧食物資。《戰國策.秦策一》:「蓄積饒多,地勢形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聚集、堆疊。如:「積存」、「積聚」、「堆積」、「積習」、「積少成多」、「積非成是」。
數學上兩數相乘所得的數。如:「乘積」、「積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儲藏、儲存。如:「儲蓄」、「蓄水池」。
留。如:「蓄髮」。
蘊藏、不表露。如:「含蓄」、「蓄意」。
運籌帷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淮南子.兵略》凡用兵者,必先自廟戰:主孰賢?將孰能?民孰附?國孰治?蓄積孰多?士卒孰精?甲兵孰利?器備孰便?故運籌於廟堂之上,而決勝乎千里之外矣。另可參考:《漢書.卷一.高帝紀下》
風馳電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六韜.卷三.龍韜.王翼》武王問太公曰:「王者帥師,必有股肱羽翼,以成神威,為之奈何?」太公曰:「凡舉兵帥師,以將為命。命在通達,不守一術;因能授職,各取所長,隨時變化,以為綱紀。故將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應天道。備數如法,審知命理,殊能異技,萬事畢矣。」武王曰:「請問其目。」太公曰:「腹心一人,主潛謀應卒,揆天消變,總攬計謀,保全民命。謀士五人,主圖安危,慮未萌,論行能,明賞罰,授官位,決嫌疑,定可否。……通糧四人,主度飲食、蓄積,通糧道,致五穀,令三軍不困乏。奮威四人,主擇材力,論兵革,風馳電掣,不知所由1>。 〔注解〕 (1) 不知所由:不知道從何處而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積存、囤積。《史記.卷三○.平準書》:「蓄積餘業,以稽市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蓄積。《國語.越語上》:「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堆積、蓄積。如:「聚沙成塔」。《荀子.王制》:「我今將畜積并聚之於倉廩。」《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又於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蓄積、聚集。如:「儲蓄」、「儲存」。《漢書.卷七七.何並傳》:「儲兵馬以待之。」
鑄成大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忠2>留魏3>半歲4>,羅紹威5>供億,所殺牛羊豕近七十萬,資糧稱是,所賂遺6>又近百萬;比去,蓄積為之一空。紹威雖去其逼7>,而魏兵自是衰弱。紹威悔之,謂人曰:「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8>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蘇軾〈贈錢道人〉詩。 (2) 全忠:朱全忠(西元851∼912),本名溫,五代梁碭山人。初從黃巢為盜,降唐後賜名全忠,官至宣武節度使。篡唐稱帝,國號梁。後為其子朱友珪所殺,廟號太祖。 (3) 魏:魏博,唐朝河北三鎮之一,位於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北,領有六州四十三縣。 (4) 半歲:半年。 (5) 羅紹威:五代時魏州貴鄉人,生卒年不詳,字端己。羅弘信之子...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