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38.97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蛇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喜於較潮濕的天然林底層之落葉堆或土中活動,偶爾會到較空曠之林道或路邊曬太陽,會吃蚯蚓、蛞蝓或甲蟲之幼蟲等,尾巴易自割,卵生,一窩可生5顆革質卵。
台灣蛇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phisaurus formosensis (Kishida, 1930)
軀幹長最大接近20公分,尾長不超過軀幹長之2倍,身體背部顏色為深褐色或淺褐色且不帶任何藍色之斑塊,腹面為白色,四肢已退化,身體兩側由耳孔後方起至皮褶間具背鱗14列,幼體外型與成體類似,但側邊有深色或黑色縱斑。
台灣特有種,數量稀少且生性隱蔽,故平日不易見到,目前僅於台灣北部之臺北及宜蘭有記錄,海拔分布約由500~2,000公尺。
根據林思民等於2003年所發表的分子生物及外型資料,原本被認為不具藍色斑的台灣特有種蛇蜥--台灣蛇蜥(Ophisaurus formosensis Kishida, 1930)應僅為脆蛇蜥之變異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蛇蜥科(Family Anguidae),Legless Lizards
哈特氏蛇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蛇蜥是臺灣產蜥蜴中體型較大的種類,體長約20公分,最大全長可超過50公分。蛇蜥幼體背部為淺黃褐色,其餘部份則為黑褐色,形成由吻端經眼睛向後延伸的體側黑褐色縱帶。而成體通體以黃褐色為主,背部顏色較深,體腹部褐色則較淺,多數個體於背部有十多條藍色橫斑的分布,過去沒有藍色橫斑的個體曾被認定是臺灣特有種台灣蛇蜥,但這樣的說法經過進一步的形態與分子研究後,於2003年被認定應為同一種蛇蜥蛇蜥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蜥蜴,每窩可產下卵5枚。
蛇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phisaurus harti, (Boulenger, 1899)
軀幹長最大約達20公分左右,尾長最大達軀幹長之1.8倍,成體體色以褐為主,或深或淺,其上並常散有許多藍斑,幼體之兩側邊則帶有深色或黑色縱斑,左右皮褶間具背鱗16~18列。
台灣全島零星記錄,海拔高度多集中於1,000~2,000公尺之間,但數量稀少且生性隱蔽,並不易見到;除台灣外,越南南部及中國大陸南部(北至湖北及安徽)亦有分布。
卵生,一窩可生5顆革質卵,喜於較潮濕的天然林底層之落葉堆或土中活動,偶爾會到較空曠之林道或路邊曬太陽,會吃蚯蚓、蛞蝓或甲蟲之幼蟲等,尾巴易自割。
T0000000608--有鱗目(Class Squmata)
T0000000614--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T0000000629--蛇蜥科(Family Anguidae),Legless Lizard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蜥蜴:一種爬蟲類動物。種類繁多,體型隨種類不同而有差別,身長多在三十公分左右,四肢粗短,具有鉤爪或吸盤,尾巴遇敵害會自動斷掉,以轉移敵人的注意力。捕捉昆蟲和其他小動物為食,溫帶和寒帶地區蜥蜴有冬眠的習性。或稱為「龍子」、「石龍」、「石龍子」、「四腳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爬蟲類動物。全身有鱗。沒有四肢,靠扭曲身體前進。分有毒跟無毒二種。
委蛇:假意順從,敷衍應付。如:「這件事暫且虛與委蛇。」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