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87.52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見「蜴」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脊椎動物爬蟲綱有鱗目石龍子科。體表有細小鱗片,頭比胸部狹小,口吻短而厚,四肢粗短具鉤爪,尾巴細長易斷。雄體背面青綠色,雌體背面淡褐色,腹部均呈淡黃色。棲息於草叢中,捕食昆蟲和其他小動物,有冬眠。也稱為「石龍」、「石龍子」、「四腳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爬蟲綱有鱗目。體長約二公尺,呈草綠色,有鱗片,背部有一列直立的鬣毛。棲息於森林間,以昆蟲為食。產於中南美洲的熱帶森林。
綠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Iguana iguana (Linnaeus, 1758)
全身為綠色為主,而肩部及尾部則具有數條淡黑色之橫帶,頸背部延伸至尾部及下頜各具1排梳齒狀鱗片,耳孔明顯,下頜兩側各具1圓形之大型鱗片,全長最大可達2公尺左右。
中美及南美洲北部
生活在熱帶雨林中,喜歡待在靠水邊之樹上,若遇到危險時,常會直接跳入水中,以游泳的方式逃離。幼體時主要以昆蟲為食,而成體時則反而為素食,每窩可產20~40顆卵。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美洲鬣科(Family Iguanidae),Iguanids
斯文豪氏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Japalura swinhonis (Gunther, 1864)
全長最大可達31公分,本種為為現今台灣產攀屬中體型最大者,體背部底色以黃褐色為主,口腔外緣為白色;頜部底色為灰色且常帶有白斑(雌體較不明顯),背脊高且身體微側扁,雄體具較明顯之鬣鱗且喉垂較明顯,雌則體色上不若雄體鮮豔。
台灣特有種,於台灣本島及於離島的蘭嶼、綠島及小琉球皆有記錄,由平地起至海拔1,500公尺之山區。
日行性,喜於森林邊緣較空曠的樹幹或活動,生殖期以夏天為主,一窩可產4~6顆卵;雄體在其他動物接近時會有明顯的伏地挺身示威行為。
T0000000608--有鱗目(Class Squmata)
T0000000614--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T0000000624--舊大陸鬣科(Family Agamidae),Agamids
綠雙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asiliscus plumiforns (Cope, 1876)
之體色以綠色為主,此外還散布許多白色、黃色或淺藍色的斑點,雄之頭部及背部延伸至尾部,各具一明顯之脊冠,雌則不具脊冠,身長最大接近70公分。
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及巴拿馬
生活在熱帶雨林之日行性蜴,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待在靠水邊枝葉茂密的樹叢或灌叢間;雜食性,會吃昆蟲、蝸牛、魚、青蛙、小蜴及植物的花果;當遇到敵人必需逃跑時,它會將前半身抬起而僅用後肢快速奔跑,甚至靠這雙腳站立的姿勢還能在水面奔跑,也因此類群蜴如耶穌所創造神蹟般「水面奔跑」行為,得到了耶穌基督蜴(Jesus Christ Lizard)的稱號;卵生,一次約可生20顆左右的蛋。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美洲鬣科(Family Iguanidae),Iguanids
胎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acerta vivipara (Jacquin, 1787)
體表鱗片粗糙,四肢短且強健,尾長不超過軀幹長之1.5倍,體色變化很大,由褐色、灰色到橄欖綠皆有,體側並常帶有許多淺色之細斑,全長最大可達18公分。
本種為分布最北的爬行動物之一,分布於歐洲(南歐及地中海沿岸除外),最北可達北緯37度,往東包括俄羅斯濱海地區、庫頁島、蒙古北部及日本之北海道皆有分布;而中國大陸於大興安嶺、黑龍江及新疆亦有紀錄。
本種喜於高山草原、針葉林邊緣或近池沼之開闊地活動,會以小型節肢動物、軟體動物或蚯蚓為食;在大多數的地方皆是行胎生,但在較南方之族群亦有卵生之報導,雌體一次可產2~12隻幼(或卵)。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科(Family Lacertidae),Lacertids, True Lizards, Typical Lizards
台灣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phisaurus formosensis (Kishida, 1930)
軀幹長最大接近20公分,尾長不超過軀幹長之2倍,身體背部顏色為深褐色或淺褐色且不帶任何藍色之斑塊,腹面為白色,四肢已退化,身體兩側由耳孔後方起至皮褶間具背鱗14列,幼體外型與成體類似,但側邊有深色或黑色縱斑。
台灣特有種,數量稀少且生性隱蔽,故平日不易見到,目前僅於台灣北部之臺北及宜蘭有記錄,海拔分布約由500~2,000公尺。
根據林思民等於2003年所發表的分子生物及外型資料,原本被認為不具藍色斑的台灣特有種蛇--台灣蛇(Ophisaurus formosensis Kishida, 1930)應僅為脆蛇之變異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科(Family Anguidae),Legless Lizards
沙漠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ipsosaurus dorsalis (Baird & Girard, 1852)
具鬣鱗但不發達,體色為灰白色及灰黑色相參雜,前半部則以深色居多並雜有淺色斑,而由尾部起則以淺色較多且雜有深色點狀環形斑,背脊高且具1淺色線斑由頸部延伸至尾,全長最大約達40公分。
美國加州南部、內華達州、亞歷桑那州西部到墨西哥南部皆有。
日行性,喜於乾燥或半乾燥且植被稀疏之砂地或多石塊之區域活動,遇危險時,常會成僅靠後肢的雙足疾行方式逃跑,一個生殖季可產卵1、2窩,而每次產卵則38顆不等。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美洲鬣科(Family Iguanidae),Iguanids
沙氏變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沙氏變色是雄性個體體長約5公分,最大全長約21公分,但雌性體型略小的小型蜴。沙氏變色身體背面主要為淡棕色或棕色,不論雄性或雌性皆有顏色鮮豔的橘色喉囊。腹部灰白色、體側面有許多黑色和黃白色斑點的沙氏變色,體色會隨著環就而改變。沙氏變色為卵生生殖的蜴,每窩可產卵2到12枚,會將卵埋藏在沙堆或落葉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