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34.377 ms
共 1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雪山草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akydromus hsuehshanensis (Lin and Cheng, 1981)
其體型粗壯,鱗片亦較台產其他草蜥屬蜥蜴為粗糙,吻肛長最大可達6.8公分左右,尾長最大僅約吻肛的2倍左右,其與身體比例卻為台灣產草蜥屬蜥蜴中最短者,體背顏色以褐色為主,偶帶有黃綠色,一般具2對鼠蹊孔,腹鱗較平滑(不起稜或微稜)。
目前記錄僅侷限於台灣中部及中部偏北,海拔1,800~3,000公尺左右的山區。
日行性卵生,喜於高海拔碎石坡或灌叢間雜之裸露地活動,稍受驚下即躲入碎石縫隙或灌叢內,卵生一窩可產2~6顆左右的卵。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正蜥科(Family Lacertidae),Lacertids, True Lizards, Typical Lizards
|
蓬萊草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akydromo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身體修長,舌頭明顯分叉,軀幹長最大可達6公分左右,尾長最大約達軀幹長的3倍,腹面為白色,幼體體背顏色為褐色,由眼下方起常有一白色縱線延伸至尾基部,較大時身體側邊則開始帶有綠色黃色調之縱帶,或深或淺,一般具1對鼠蹊孔。
台灣特有種、台灣全島低海拔(1,000公尺以下)廣泛分布,此外離島之澎湖亦有記錄。
卵生之日行性蜥蜴,喜於草生地、灌叢或大型禾本科植物體上活動;夜間亦常會棲息於禾草或其他植物體上休息,一窩可產2~6顆左右的卵。
T0000000608--有鱗目(Class Squmata)
T0000000614--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T0000000626--正蜥科(Family Lacertidae),Lacertids, True Lizards, Typical Lizards
|
吉拉毒蜥,鈍尾毒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eloderma suspectum (Cope, 1869)
全長約41~56公分;頭寬大,牙齒後彎,下頜的牙齒有凹溝,頸部粗短,身體胖圓型,尾巴粗短,長度約為吻肛長的55%以下,肛門前有2片較周圍鱗片大的大形鱗片,四肢短而壯,各具5個長有利爪的趾頭;體背面鱗片一致為珠狀的骨質鱗片;臉部到嘴角及四肢下半部為黑色,頭頂、身體及尾部為粉紅、黃或橘紅色,雜以不規則的黑色斑紋,這些斑點及斑紋有成橫斑排列的趨勢。
由美國西南部到墨西哥北部。
喜出沒於沙漠灌叢及乾草原區,會棲息於岩石下及自已或其他動物挖掘的洞穴中;下頜後方有1對毐腺,可分泌毒液,在攻擊時毒液會沿嘴唇與牙齦間的溝漕,流至下頜齒根,再經由牙齒的冇¹溝注入被咬者體內,以引起中毒,根據統計約有1/3的人類會中毒而死;地棲型,以小型哺乳類、哺乳類幼體、雛鳥及爬蟲類的卵為食,夏天為其交配季,雌蜥一次可產3~5個長橢圓形的卵。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毒蜥科(串珠蜥科)(Family Helodermatidae),Gila Monsters
|
長吻帆蜥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lepisaurus ferox (Lowe, 1833)
體細長且側扁,頭側扁且略高。吻部尖細狹長。眼及口大,上顎延伸至眼緣後方,末端不擴大,下顎較上顎略為突出;上下顎各一列齒,排列稀疏,下顎齒較上顎齒大;鋤骨無齒;顎骨具齒。鰓條骨7恨。無鰾及發光器。體柔軟無鱗;皮膚薄。側線完全,側線管突出。尾柄兩側各具一列隆起線。背鰭高大且呈船帆狀,基底長,背鰭起點位於魨蓋後上方;具脂鰭;臀鰭後位,基底短;胸鰭長且腹位;腹鰭小,約在體中點區域;尾鰭分叉。體背部為暗青色,腹側銀白色。
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台灣則發現於東北部水域。
表、中層洄游性魚類,棲息深度在水表層至水下1800公尺以上,常出現於近海。主要以魚類、頭足類、被囊類或甲殼類為食。具浮游稚魚期。
較為稀少的魚類,目前除學術研究外,無其他經濟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仙女魚目(Order Aulopiformes)
圓鱗首目(Superorder Cyclosquamata)
帆蜥魚亞目(Suborder Alepisauroidei)
帆蜥魚科(Family Alepisauridae),Lancetishes
|
台灣蜓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phenomorphus taiwannsis (Cheng & Lue, 1987)
吻肛長最大約有6公分左右,尾長約可達吻肛長的2倍;無鼻上鱗及鼻後鱗,下眼瞼無瞼窗覆滿小鱗片,頸鱗4對,全身鱗片光滑,體中段鱗列數為26~28,後肢大腿的後側沒有大型鱗片區,第四趾下有皮瓣15~18片,肛前鱗2片;體背面褐色,上雜有許多成縱紋排列趨勢的黑點,側面有1條由吻端到尾基部的黑色寬縱紋,寬縱紋下的體側以白色調為厎散有許多黑色斑點,腹面為綠色或黃綠色,幼體的尾巴末端為紅色。
台灣。
出沒於海拔1,800公尺以上山區,常見於裸露或較空曠的區域活動;日行性,以昆蟲等小型節肢動物為食;遇干擾時會躲進石縫或灌叢中,尾部易自割,卵生,每窩約可產4個卵。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石龍子科(Family Scincidae),Skinks
|
台灣草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身體修長,舌頭明顯分叉,軀幹長最大可達6公分左右,尾長最大約達軀幹長的3倍,腹面為白色,幼體體背顏色為褐色,由眼下方起常有1白色縱線延伸至尾基部,較大時身體側邊則開始帶有綠色或黃色調之縱帶,或深或淺,一般具2對鼠蹊孔。
台灣特有種,廣泛分布於台灣低海拔1,500公尺以下之地區;離島之綠島及龜山島亦有記錄。
日行性,喜於草生地、灌叢或大型禾本科植物體上活動;夜間亦常會棲息於禾草或其他植物體上。休息於植物體上活動時,尾巴因有平衡及部分之纏繞功能,具相當之重要性,故雖會自割,卻不若守宮科或壁虎科蜥蜴之尾巴那般易斷,卵生,一窩可產2~6顆左右的卵。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正蜥科(Family Lacertidae),Lacertids, True Lizards, Typical Lizards
|
叢林鞭尾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meiva ameiva (Linnaeus, 1758)
體型修長,體背顏色由褐色綠色至藍色皆有,身體兩側並帶有許多淺色的細斑,腹面則至少具有10排縱行方鱗,全長最大可達63.5公分。
中美洲之墨西哥南部到烏拉圭,而由人為引入,現亦已在美國之佛羅里達建立族群。
日行性地棲型蜥蜴,喜於開闊之草地或墾地活動,雜食性會以昆蟲或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亦會吃食熟透之水果;飼養狀態下亦有人以孺鼠當餌料,白天活動時習慣四處挖掘找尋食物,終年可進行繁殖,雌體一窩可產1~4顆卵。img ver02_0233-02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鞭尾蜥科(Family Teiidae),Whiptails
|
哈特氏蛇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蛇蜥是臺灣產蜥蜴中體型較大的種類,體長約20公分,最大全長可超過50公分。蛇蜥幼體背部為淺黃褐色,其餘部份則為黑褐色,形成由吻端經眼睛向後延伸的體側黑褐色縱帶。而成體通體以黃褐色為主,背部顏色較深,體腹部褐色則較淺,多數個體於背部有十多條藍色橫斑的分布,過去沒有藍色橫斑的個體曾被認定是臺灣特有種台灣蛇蜥,但這樣的說法經過進一步的形態與分子研究後,於2003年被認定應為同一種蛇蜥。蛇蜥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蜥蜴,每窩可產下卵5枚。
|
帝王角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rynosoma solare (Gray, 1845)
身體呈橢圓形般的寬扁狀,四肢短但強壯,尾短;頭部具數個大型刺狀鱗構成之頭冠,除頭部外體背亦散布許多大小不同之刺狀鱗,部分個體在背脊長帶有1條淡色線,全長最大約16公分。
美國之亞歷桑那州及墨西哥西北部。
喜歡生活在乾燥且炎熱之環境,而白天日曬強過於強烈時,它們則會躲在疏鬆的沙子裏,以昆蟲或蜘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若受到驚嚇時,其亦會如德州角蜥般之迅速鑽入沙中;或完全不動的姿勢直到危險過去,眼角也能噴出少量的血來嚇唬敵人,一窩約可生17~28顆卵。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美洲鬣蜥科(Family Iguanidae),Iguanids
|
鱷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phenodon punctatus (Gray, 1842)
鱷蜥類因為上頜突出如喙而得喙頭之名,全長最大約可達65公分,體重約100公克,有1個很大的頭,具有瞬膜,瞳孔呈垂直,無外耳孔;在背面的中央由後頭部到尾有1排長且直立的脊鱗,四肢強壯,各有5指(趾),均有爪,尾部側扁形;體背面以淡棕色或灰色為底,其上密佈有黃色小斑點,腹面淡色。
紐西蘭。
體溫在11~13℃時是牠活動的最佳體溫;每天的清晨及傍晚是其外出活動的時間,其餘時間會躲在地下巢穴內休息,主要以昆蟲等小型節肢動物為食,另外石龍子、壁虎等蜥蜴類及海鳥的幼鳥也可能成為牠們的食物;1月是其交配的季節,但交配後雌鱷蜥卻要等到10~11月時才會下蛋,下蛋時會在洞穴內挖洞生蛋,再以土、樹葉等將蛋掩蓋起來,每窩約有8~15個蛋,蛋要經過11~15個月才能孵化;本種數量稀少有絕種之虞。
喙頭目(Class Rhynchocephalia)
楔齒蜥科(Family Sphenodontidae),Tuatara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