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921.8781 ms
共 1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梭德氏草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akydromus sauteri (Van Denburgh, 1909)
身體修長,舌頭明顯分叉,軀幹長最大可達6公分左右,尾長最大接近軀幹長的4倍,一般具1對鼠蹊孔,並有明顯的雌雄二型性,雌體背面由頭延伸至尾部皆為均一的翠綠或深綠色,其體型常較雄體大;雄體背面則除了綠色外尚雜有褐色,尤以尾部較為明顯,至於腹面則不論雌雄皆為帶綠色調之白色。
台灣特有種,以台灣南部較多,往北延伸南投及花蓮都曾有記錄,海拔高度由平地至1,000公尺左右,離島的蘭嶼亦有分布且數量較穩定。
日行性,常於森林邊緣的芒草上活動,夜晚亦常常見其於芒草或其他植物上休息,尾巴會自割,一窩約可產4~6顆卵;雌體具延遲受精之現象。
T0000000608--有鱗目(Class Squmata)
T0000000614--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T0000000626--正蜥科(Family Lacertidae),Lacertids, True Lizards, Typical Lizards
|
髭頰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ogona barbata (Cuvier, 1829)
體色以灰褐色為主,偶而帶有黑色,體表鱗片特化成刺狀,尤以喉部較為明顯,體長最大約可達60公分。
澳洲東部。
日行性半樹棲之蜥蜴,喜於半乾燥或植被較稀疏之環境活動,受刺激時喉部及身體均會鼓脹以嚇唬敵人,尤以喉部鼓脹時,有如刺河豚般的滑稽模樣,令人印象深刻,雌蜥每窩可產3~5枚卵。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舊大陸鬣蜥科(Family Agamidae),Agamids
|
侏儒刺尾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gernia depressa (Gunther, 1875)
全長大約7~I7公分左右;口吻部短而鈍,鼻鱗相鄰,瞳孔圓形,頸部不易區分,體中段鱗列數為28~38,身體及尾部背面的鱗片上具有3~5條稜脊,稜脊的末端呈棘刺狀,其中尾部的稜脊只有3條,但比身體部分的棘刺大,尾部短而寬扁,長度小於吻肛長的一半;體背面灰褐到紅褐色,散生有不規則的暗色斑點,腹面淡黃灰色,雜有許多淡褐色斑點。
澳洲西部。
喜棲於乾燥岩石地區,有時也會出現在白蟻塚上,日行性,常成小群體一起生活,以昆蟲等小形節肢動物為食,亦有食用果實的記錄;遇到騷擾時會擠進隙縫中,吸氣鼓脹身體,以棘刺撐緊岩壁,並利用長滿刺的尾部擋住入口,讓敵人無法攻擊;卵胎生。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石龍子科(Family Scincidae),Skinks
|
長尾真稜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尾南蜥最大體長約13公分,最大全長可達36公分,也是臺灣產蜥蜴中體型較大者。其身體背面主要為褐色,背上有許多黑色斑點,斷斷續續的形成數條由頸部延伸至尾部的縱線。而身體兩側各有一條黑色寬縱帶由吻端經眼部延伸至尾基部,身體腹面則為白色。長尾南蜥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蜥蜴,每窩可產下8到12枚卵。
|
盔頭鬣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orytophanes cristatus (Merrem, 1821)
不同個體間體色變異很大,體背顏色由深褐色到橄欖綠都有,身體側邊偶帶有淺色縱斑,頭後方至背部前端具一略呈三角形的大型脊冠,雄體具較明顯之喉垂,全長最大約37公分。
南美洲之中部及北部。
日行性卵生之樹棲型蜥蜴,多於樹林間活動,習慣待在定點,捕食經過的昆蟲或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美洲鬣蜥科(Family Iguanidae),Iguanids
|
德州角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rynosoma cornatum (Harlan, 1825)
體背部顏色以淺褐色為主,並散布有一些深褐色之斑塊,而體背底色在不同個體間亦有所差異,有的會偏紅,有的偏黃也有的偏灰,身體寬扁且尾短;頭部具數個大型刺狀鱗,而頭頂中央的2根刺狀鱗則為最大,除頭部外身背亦散布許多大小不同之刺狀鱗,部分個體在背脊常帶有1條淡色線,全長最大約18公分。
美國科羅拉多州東南部、堪薩斯州南部、德州、亞歷桑那州東南部及路易斯安那州西北部,另外佛羅里達州北部亦因人為引入而在野外已建立族群。
本種活動以晨昏為主,而白天日曬強烈時它們則是躲在疏鬆的沙子裏,喜歡守在螞蟻行軍的路線上吃它們;此蜥平時活動迅速,若受到驚嚇時會很快的鑽入沙中;但倘若無處可逃時,牠則會變成完全不動的姿勢直到危險過去,有時它尚會由眼角噴出少量的血來嚇敵人,通常在夏季末產卵,一次約可生12~24顆蛋。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美洲鬣蜥科(Family Iguanidae),Iguanids
|
環頸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rotaphytus collaris (Say, 1823)
體背底色為灰色並常帶有藍色及黃色,且常會形成淡色之橫斑,另外身體背面由頭部起至尾部尚散布著許多點狀斑,而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頸部會有2道黑斑環繞頸部,頭大尾長,後肢較前肢長且粗壯許多,體長最大約35公分。
美國中南部及墨西哥北部。
多生活在乾燥多岩石且植被稀疏的地區,會以昆蟲或小型蜥蜴為食,雄蜥領域性強,對於大小相當的其他個體亦會表現出明顯的攻擊行為,有遇到危險時則是跑為上策,有時甚至能將前半身舉起僅靠後肢迅速的逃跑。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美洲鬣蜥科(Family Iguanidae),Iguanids
|
五趾雙足蚓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ipes biporus (Cope, 1894)
通體呈淡粉紅色,具前肢並有5指,但指上無爪,眼呈小黑點狀並且隱於鱗片下,全長可達20公分。
中美洲的下加州半島(Baja California)南半部區域。
穴居,卵生,喜居住於乾燥之沙地下,於產地亦常於住家的花盆內出現;前肢可幫助牠們於地表時爬行用,會將捕捉到的小型無脊椎動物拖入洞中進食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蚯蚓亞目 Suborder Amphisbaenians (Worm-lizards)
雙足蚯蜥科 (Family Bipedidae),Two-legged Worm Lizards
|
側斑鬣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Uta stansburiana (Baird & Girard, 1852)
此蜥背部底色以灰色或褐色為主,部分族群之雄體則為藍灰色,而如其英文名所指,在其身體兩側常帶有許多淺色之中小型斑點,全長最大約達16公分左右。
美國西部及墨西哥西北部。
日行性且完全地棲,以昆蟲為主食,喜於乾燥多岩石且植被稀疏之環境活動,而依其緯度不同,一年可產卵1~7窩,且每次產卵1~8顆不等。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美洲鬣蜥科(Family Iguanidae),Iguanids
|
呂氏攀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Japalura luei (Ota, Chen, and Shang, 1998)
全長不超過27公分,為台灣產攀蜥中顏色最鮮豔者,體背部底色以綠色為主,口腔外緣微黃;尾巴中後段常帶有紅褐色;成體頭部有明顯之過眼黑帶,雄體在唇部周圍及頰部常帶有淺籃色,側邊黃綠色之縱帶亦較雌體明顯。
台灣特有種,目前僅於宜蘭縣的山區有記錄,分布海拔由1,100~1,800公尺。
日行性,喜於森林邊緣活動,日間常會於較空曠的樹幹或地面曬太陽,生殖期以夏天為主;在其他動物接近時常會由樹幹上往下跳而逃逸,一窩可產4~6顆卵。
T0000000608--有鱗目(Class Squmata)
T0000000614--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T0000000624--舊大陸鬣蜥科(Family Agamidae),Agamids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