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34.379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岩岸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moia atrocostatum (Lesson, 1826)
全長最大約25公分左右,其中尾長最大約可達吻肛長的1.5倍;口吻部長而突出,具鼻上鱗,額頂鱗1片,下眼瞼有一不具鱗片的透明區域,稱為「瞼窗」,身體長形,四肢發達;全身背面以黑色為底色,散生大量淡色細斑點,腹面為淡黃色。
北起台灣及日本琉球群島,西到馬來半島,南達印澳群島及澳洲北端,東至新幾內亞島一帶均有分布。
喜棲於海邊礁石地區的潮間帶,日行性,以海邊的小型節肢動物如小螃蟹,海蟑螂等為食,尾巴極易因外力而自割,會游水,遇敵時會鑽進礁岩的縫隙中,動作靈敏怕人;卵生,雌會於沙地掘穴產卵,每次可產2個卵,剛出生的幼吻肛長約3.5公分。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石龍子科(Family Scincidae),Skinks
侏儒刺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gernia depressa (Gunther, 1875)
全長大約7~I7公分左右;口吻部短而鈍,鼻鱗相鄰,瞳孔圓形,頸部不易區分,體中段鱗列數為28~38,身體及尾部背面的鱗片上具有3~5條稜脊,稜脊的末端呈棘刺狀,其中尾部的稜脊只有3條,但比身體部分的棘刺大,尾部短而寬扁,長度小於吻肛長的一半;體背面灰褐到紅褐色,散生有不規則的暗色斑點,腹面淡黃灰色,雜有許多淡褐色斑點。
澳洲西部。
喜棲於乾燥岩石地區,有時也會出現在白蟻塚上,日行性,常成小群體一起生活,以昆蟲等小形節肢動物為食,亦有食用果實的記錄;遇到騷擾時會擠進隙縫中,吸氣鼓脹身體,以棘刺撐緊岩壁,並利用長滿刺的尾部擋住入口,讓敵人無法攻擊;卵胎生。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石龍子科(Family Scincidae),Skinks
盔頭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orytophanes cristatus (Merrem, 1821)
不同個體間體色變異很大,體背顏色由深褐色到橄欖綠都有,身體側邊偶帶有淺色縱斑,頭後方至背部前端具一略呈三角形的大型脊冠,雄體具較明顯之喉垂,全長最大約37公分。
南美洲之中部及北部。
日行性卵生之樹棲型蜴,多於樹林間活動,習慣待在定點,捕食經過的昆蟲或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美洲鬣科(Family Iguanidae),Iguanids
海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mblyrhynchus cristatus (Bell, 1825)
由頭部後方延伸至尾部具1列明顯之梳狀脊,且頭冠部的脊較長且大,在海水中或剛上岸時體色為黑色,而當曬過太陽體溫提升後底色會開始變淡並帶有紅色調,全長最大約1.75公尺。
僅分布於加拉巴哥群島,且於不同島上被分成數個不同之亞種,但由於環境破壞現僅於少數幾個島上見得到,已被國際公約列入瀕危之受保護物種。
日行性卵生,喜歡於退潮後在潮間帶曬太陽,具不錯的游泳能力,會潛入海中以海藻為食,而體內過多的鹽分則可由鼻鹽腺排出體外,生殖季時雄具明顯之領域行為。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美洲鬣科(Family Iguanidae),Iguanids
長尾真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尾南最大體長約13公分,最大全長可達36公分,也是臺灣產蜴中體型較大者。其身體背面主要為褐色,背上有許多黑色斑點,斷斷續續的形成數條由頸部延伸至尾部的縱線。而身體兩側各有一條黑色寬縱帶由吻端經眼部延伸至尾基部,身體腹面則為白色。長尾南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蜴,每窩可產下8到12枚卵。
側斑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Uta stansburiana (Baird & Girard, 1852)
背部底色以灰色或褐色為主,部分族群之雄體則為藍灰色,而如其英文名所指,在其身體兩側常帶有許多淺色之中小型斑點,全長最大約達16公分左右。
美國西部及墨西哥西北部。
日行性且完全地棲,以昆蟲為主食,喜於乾燥多岩石且植被稀疏之環境活動,而依其緯度不同,一年可產卵1~7窩,且每次產卵1~8顆不等。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美洲鬣科(Family Iguanidae),Iguanids
德州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rynosoma cornatum (Harlan, 1825)
體背部顏色以淺褐色為主,並散布有一些深褐色之斑塊,而體背底色在不同個體間亦有所差異,有的會偏紅,有的偏黃也有的偏灰,身體寬扁且尾短;頭部具數個大型刺狀鱗,而頭頂中央的2根刺狀鱗則為最大,除頭部外身背亦散布許多大小不同之刺狀鱗,部分個體在背脊常帶有1條淡色線,全長最大約18公分。
美國科羅拉多州東南部、堪薩斯州南部、德州、亞歷桑那州東南部及路易斯安那州西北部,另外佛羅里達州北部亦因人為引入而在野外已建立族群。
本種活動以晨昏為主,而白天日曬強烈時它們則是躲在疏鬆的沙子裏,喜歡守在螞蟻行軍的路線上吃它們;此平時活動迅速,若受到驚嚇時會很快的鑽入沙中;但倘若無處可逃時,牠則會變成完全不動的姿勢直到危險過去,有時它尚會由眼角噴出少量的血來嚇敵人,通常在夏季末產卵,一次約可生12~24顆蛋。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美洲鬣科(Family Iguanidae),Iguanids
裸耳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raco blandfordi (Boulenger, 1885)
體背以褐色為主,並間雜有小型之深色斑,腹面微黃,喉囊大且略帶藍色或黑色,體側具由肋骨延長所支撐的翼狀皮膜,鼓膜裸露,雄最大約可達30公分,而尾長則約尾軀幹長之1.8倍,雌則體型稍小。
泰國、緬甸、馬來半島以及中國大陸的西雙版納。
日行性卵生之樹棲型蜴,喜於樹林內及邊緣活動,除雌性產卵外很少到地面,雄性示威時會將喉囊展開露出明顯之顏色,遇危險逃跑時常會爬到高處,然後展開翼狀皮膜往下跳,滑行至另一棵樹之較低位,會以昆蟲或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每窩可產卵4顆。
T0000000608--有鱗目(Class Squmata)
T0000000614--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T0000000624--舊大陸鬣科(Family Agamidae),Agamids
呂氏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Japalura luei (Ota, Chen, and Shang, 1998)
全長不超過27公分,為台灣產攀中顏色最鮮豔者,體背部底色以綠色為主,口腔外緣微黃;尾巴中後段常帶有紅褐色;成體頭部有明顯之過眼黑帶,雄體在唇部周圍及頰部常帶有淺籃色,側邊黃綠色之縱帶亦較雌體明顯。
台灣特有種,目前僅於宜蘭縣的山區有記錄,分布海拔由1,100~1,800公尺。
日行性,喜於森林邊緣活動,日間常會於較空曠的樹幹或地面曬太陽,生殖期以夏天為主;在其他動物接近時常會由樹幹上往下跳而逃逸,一窩可產4~6顆卵。
T0000000608--有鱗目(Class Squmata)
T0000000614--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T0000000624--舊大陸鬣科(Family Agamidae),Agamids
北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akydromous septentrionalis (Gunther, 1864)
身體修長,舌頭明顯分叉,軀幹長最大可達7公分左右,尾長最大約達吻肛的3倍,具3對骸片,腹面為白色,體背顏色為棕綠色,初生幼體則為深褐色,一般具1對鼠蹊孔。
於馬祖的南竿島有記錄,此外在中國大陸南部,北至吉林,西至甘肅都有分布。
日行性,喜於草生地、灌叢等植物體上活動;夜間亦常會於植物體上休息,卵生,1窩可產2~6顆蛋。
T0000000608--有鱗目(Class Squmata)
T0000000614--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T0000000626--正科(Family Lacertidae),Lacertids, True Lizards, Typical Lizards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