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97.177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行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品行道義。唐.韓愈〈爭臣論〉:「夫陽子本以布衣隱於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誼,擢在此位。」
行誼可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走。如:「步行」、「直行」、「寸步難行」。
駕駛。如:「行車」、「行駛」。
做、從事。如:「舉行」、「行醫」、「行善」、「行事」。
可以。如:「行不行?」、「事情只要說明白就行了。」
流通、通行。如:「流行」、「風行一時」。
誇人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人的動作。如:「行為」、「行動」。
和出門在外有關的。如:「行蹤」、「行李」、「行程」。
將要。如:「行將就木」。
行書的簡稱。如:「行草」、「行楷」。
表現品德的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兄弟姊妹長幼的次序。如:「我在家中排行老三。」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商行」、「車行」、「分行」。
列。如:「行列」、「行伍」、「字裡行間」。
職業。如:「各行各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交情。如:「友誼」、「情誼」、「同鄉之誼」、「深情厚誼」。
應有的道理或原則。如:「地主之誼」。
孤芳自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憂懼而死,朝議認為沈約文名盛極,欲諡為文侯,獨梁武帝認為沈約「情懷不盡」,改諡為隱侯,才符合沈約的行誼。〈謝齊竟陵王教撰高士傳啟〉的這段文字,似可做為最好的註解。後來「孤芳自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文體名。刻在石上的文詞,用以頌揚功德,或記載死者的行誼等。如:「北魏嵩高靈廟碑」、「東魏敬史君碑」。
腳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前人所留下,可以作為後世模範的行誼、事蹟。如:「踏著先烈的腳步前進。」
陳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958)更在臺北中山堂舉辦個人第一次、也是臺灣女畫家的第一次個展。晚年的陳進開始創作佛畫,以〈釋迦行誼圖〉最具有代表性。民國59年(1970)年後多次赴美、日寫生,大量創作風景畫。在80歲與90歲兩年(1986、1996),陳進分別舉辦了八十、九十回顧展,九十回顧展更是「台展三少年」難得的連袂舉辦。民國87年(1998),陳進因狹心症手術引發的多重器官衰竭去世,享年92。(同註2) 名言「天賦和耐力都能把握的人,任何一條路都會走得好。」(同註1) 參考書目註1. 莊永明,《台灣百人傳》(臺北:時報,2001),頁193...
津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渡口上的橋梁。比喻接引或引導的事物。[例]先人的行誼,堪為後世的津梁。
成敗利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功失敗與順利挫折。三國蜀.諸葛亮〈聞孫權破曹休兵東下關中虛弱上言〉:「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明.焦竑《玉堂叢語.卷一.行誼》:「人之毀譽欣戚,事之成敗利鈍,己之死生禍福,皆所不顧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