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表面張力     
瀏覽人次:1303 收藏人次:0
液體表面層因受到其內部液體分子吸引力(稱為內聚力)的作用,以致向內縮收趨向最小面積,因此液體表面形成類似張緊的彈性膜。在物理學上,表面張力定義為液體表面每單位長度所呈現的張力,或液體表面每單位面積所儲存的位能。空中下落的水滴或葉面上的水珠,其形狀近似球形,皆是主要源自於表面張力的效應。
表面張力係數     
瀏覽人次:1055 收藏人次:0
  在流體與固體接觸表面,或者不相混合之兩種流體之表面,因分子力相互吸引的結果,使得表面間有如薄膜之張力,稱之為表面張力。為了維持表面之形狀,必須作功,這些所作之功轉換成表面之自由能。表面張力係數(σ)定義為:
   σ=功/面積=能/面積=力/長度
  即單位面積的表面自由能;或為單位長度之表面張力。後者之定義可以解釋為單位長度之表面(當此表面之長度為一切線方向的量測時)所含有之表面張力。因表面張力作用的結果,表面壓力差可由下列公式計算之:
   △P=P1-P2=σ(1/r1+1/r2)
  上式中,P1,P2分別為表面內外之壓力;r1,r2分別為表...
表面張力     
瀏覽人次:149 收藏人次:0
  微小的水面自由波,以水的表面張力為恢復力。其波峰為圓形,波谷為V形。表面張力波之波長很短,最大之波長僅為1.73cm(較長之波則受重力之影響和控制,稱為重力波),其波速與重力波之波速不同,隨波長之減小而增大,最小之速度為23.1cm/sec,相應之最大波長是1.73cm。
    
瀏覽人次:26909 收藏人次:10201695
拉開、展開。如:「張弓」、「張開」、「張口」。
擴大、誇大。如:「張揚」、「誇張」、「擴張」、「虛張聲勢」、「明目張膽」。
慌忙不知所措的樣子。如:「慌張」、「張皇失措」。
看、望。如:「東張西望」。
想法、主意。如:「主張」。
開張:商店開始營業。如:「開張大吉」。
量詞:A>用於計算某些可開張物體的單位。如:「一張嘴」、「兩張弓」。B>用於計算平面物品的單位。如:「一張紙」、「兩張桌子」、「三張薄餅」。
姓。
    
瀏覽人次:12997 收藏人次:3378930
事物外在的一面。如:「外表」、「表皮」、「表裡不一」。
展露。如:「表現」、「表揚」。
說出、傳達。如:「表白」、「表明」、「表達」。
模範、榜樣。如:「表率」、「為人師表」。
有姻親關係的人。如:「表弟」、「表叔」、「表姊夫」。
分格或分項以列記事物的文件。如:「報表」、「課表」、「統計表」。
    
瀏覽人次:11297 收藏人次:4801581
臉部。如:「顏面」、「面貌」、「面容」、「笑容滿面」。
身分、地位。如:「面子」、「情面」。
外在的風采、情況。如:「門面」、「體面」、「場面」、「局面」、「世面」。
物體的外表或上方的一層。如:「路面」、「水面」、「封面」、「表面」。
方向、部位。如:「正面」、「片面」、「全面」、「四面八方」。
向著、對著。如:「面壁思過」、「背山面水」。
當面。如:「面談」、「耳提面命」、「面授機宜」。
幾何學上稱線在空間移動而成的形跡,有長、寬度而無厚度。如:「平面」。
量詞:A>計算平面物的單位。如:「三面牆」、「一面國旗」、「兩面鏡子」。B>計算見面次數的單位。如:「見過一面」。
    
瀏覽人次:10745 收藏人次:13761023
人和動物體內筋肉運動所產生的效能。如:「力氣」、「力量」、「體力」、「臂力」、「腕力」、「力不從心」、「力能扛鼎」。
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作用。如:「動力」、「抗力」、「向心力」、「離心力」、「地心引力」。
泛指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功能或作用。如:「火力」、「水力」、「風力」、「浮力」、「說服力」、「吸引力」、「生產力」、「勞動力」。
才能、能力。如:「實力」、「智力」、「理解力」、「量力而為」。
權勢。如:「權力」、「勢力」。
盡力、拚力的。如:「力戰」、「力爭上游」、「力求上進」、「據理力爭」。
以力氣供人使役的人。如:「苦力」。
張力     
瀏覽人次:5007 收藏人次:177330
1.物體受到拉力作用時,存在於物體內部垂直於兩相鄰部分接觸面上的相互牽引力。[例] 表面張力
表面     
瀏覽人次:2232 收藏人次:133831
1.物體跟外界接觸的部分。如:「這張書桌的表面做得非常粗糙。」
2.事物的外在現象或非實質的部分。如:「只是表面好看,而沒有好的內容,豈不像個繡花枕頭?」
無孔不入     
瀏覽人次:7627 收藏人次:748459
「無孔不入」就是任何空隙沒有不鑽進去的,在清朝李鑑堂《俗語考原》記載了蘇東坡曾自喻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以說明他無所不通達。要了解這個比喻,得從水銀的性質了解起。水銀這種物質,表面張力很大,比水的表面張力大七倍,一杯水倒在地上時會趨向成一灘水的狀態,相反水銀卻會趨向形成水銀滴,而且一遇孔隙便滾動而入,所以說「無孔不入」。這句話也可以寫成「水銀瀉地,無竅不入」,例如:清代方苞編了《正嘉四書文》一書,在卷四中收錄了歸有光的文章,其中論述到《中庸》的「喜怒哀樂之未發」,就說他讀了宋人「五子書」,融洽貫串,拿起筆寫下心得,有如「水銀瀉地,無竅不入」。後來「無孔不入」自行獨立成一句成語,原本是無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