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西崑體     
瀏覽人次:1467 收藏人次:0
詩體名。宋初楊億、錢惟演、劉筠等相互唱和,有《西崑酬唱集》行世,後世稱他們詩體為「西崑體」。其特色為模擬李商隱詩風,詞藻富麗,聲調鏗鏘,好用僻典,末流或失於餖飣晦澀。宋.歐陽修《六一詩話》:「蓋自楊劉唱和,西崑集行,後進學者爭效之,風雅一變,謂西崑體。」
    
瀏覽人次:12978 收藏人次:2774540
人或其他動物的全身。如:「身體」、「人體」、「體質」、「體力」。
身體的某部分。如:「肢體」、「四體不勤」、「五體投地」。
親身的。如:「體驗」、「體會」、「體察」。
事物的本質形態或主要部分。如:「固體」、「液體」、「主體」、「物體」。
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如:「體諒」、「體貼」、「體恤」。
一定的制度、體裁或格式。如:「文體」、「政體」、「體例」、「體制」。
文字書寫的形式。如:「字體」、「草體」、「顏體」。
數學上指立體的形狀。如:「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
西     
瀏覽人次:11985 收藏人次:4215269
方位名。與「東」相對。如:「西方」、「西經」、「西半球」、「夕陽西下」。
歐美西方國家的。如:「西文」、「西餐」、「西語」、「西裝」、「西醫」。
泛指歐美各國。如:「中西交流」。
西班牙的簡稱。如:「西、葡兩國結盟」。
西席:指家塾老師。
歸西:指死亡。如:「好不容易得到姑姑的消息,她竟已歸西。」
西西:量詞。用於計算容量的單位。一西西等於千分之一公升。或稱為「毫升」。
    
瀏覽人次:2218 收藏人次:0
崑崙:位於大陸地區西部的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的蔥嶺,沿新疆、西藏東延入青海境內,分成北中南三支,是大陸地區的第一大山脈。
西崑     
瀏覽人次:312 收藏人次:0
1.西方的崑崙山。唐.王績〈遊仙〉詩四首之三:「心疑遊北極,望似陟西崑。」
2.西方崑崙群玉之府。相傳為古帝王藏書的地方。唐.上官儀〈為朝臣賀涼州瑞石表〉:「詳觀帝籙,披冊府於西崑。」
3.日落之處。比喻衰老。《文選.沈約.和謝宣城詩》:「牽拙謬東氾,浮情及西崑。」
王安石     
瀏覽人次:1524 收藏人次:0
是美人醇酒的歌詠,沒有充實內容,所以評價不高。他這意見雖說有點片面,但由此也可看出他的文學思想。對於西崑體的華豔,更是深惡痛絕。他的這種意見,與歐陽修一致。他早年遊於歐陽修門下,感受著他的精神,所以在詩的創作上,無論形式與風格,都蒙受著他的影響。他晚年罷政退休,隱居金陵之蔣山,日與山水詩文為友。年齡漸老,心境日衰,壯年時代的豪放雄奇之氣,日趨淡薄,於是詩風為之一變。南浦隨花去,迴舟路已迷。暗香無覓處,日落畫橋西。(南浦)《賓退錄》雲:「荊公詩『歸蔣山後乃造精絕,比少作如天淵相絕矣。』」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創作...
晏殊     
瀏覽人次:1205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991~1055)字同叔,宋臨川人。仁宗時累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性剛簡,善知人,如范仲淹、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下。工詩,近西崑體;詞亦婉麗,以情致勝。卒諡元獻。著有《類要》、《珠玉詞》等。
古文運動     
瀏覽人次:1010 收藏人次:0
人大力提倡綺麗文風,刻意模擬李商隱,號為「西崑派」。在科舉亦以此為選拔進士的標準,故讀書人都爭相學習西崑體。當時,文人如柳開等,已不滿於這種現象,提倡「革弊復古」。當時,古文家和理學家的文學觀點雖然有些不同,但反駢這方面卻是一致的。所以理學的興起,對古文運動也有推動作用。宋代是古文運動的成熟期。而所謂唐宋八大家,他們自然是古文運動的主流,其作品受到後人肯定與傳誦,也是其來有自。儘管他們不像韓愈等人那種高聲疾呼與振衣千刃崗的態勢,但文筆與內容的同趨化,就是最好的參與行動。
楊億     
瀏覽人次:446 收藏人次:0
官至工部侍郎。以「秉清節」自許,「性特剛勁寡合」,為「忠清鯁亮之士」。又好談禪[3]。又好寫詩,善於西崑體,朱熹評之為「巧中猶有混成底意思,便巧得來不覺」[4],與劉筠、錢惟演等詩歌唱和,其編著《西昆酬唱集》,收錄十七位詩人作品,共250首,多言學李商隱。楊億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長於典章制度,真宗即位初,曾參預修《太宗實錄》,咸平元年(998年)書成[5],景德二年(1005年)與王欽若主修《冊府元龜》[6]。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卒諡文,故稱楊文公。著作多佚,今存《武夷新集》20卷...
高情遠意     
瀏覽人次:171 收藏人次:0
高尚深遠的情意。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二.西崑體》:「義山詩世人但稱其巧麗,至與溫庭筠齊名。蓋俗學祗見其皮膚,其高情遠意,皆不識也。」也作「高情遠致」。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