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親交     
瀏覽人次:290 收藏人次:0
親近的友人。三國魏.曹植〈箜篌引〉:「置酒高殿上,親交從我游。」
    
瀏覽人次:16541 收藏人次:3481755
父母。如:「父親」、「母親」、「雙親」、「慈親」。
具血緣或因婚姻而建立關係的。如:「親人」、「親兄弟」、「親朋好友」、「姻親」。
自己的。如:「親口」、「親自」、「親手」、「親眼看到」。
接近。如:「親近」、「親信」、「親和力」。
愛。如:「親愛」、「相親相愛」。
指婚姻之事。如:「成親」、「結親」、「提親」、「求親」。
指新娘。如:「娶親」、「迎親」。
接吻,或用面部接觸。如:「親嘴」、「親吻」。
夫妻雙方的家屬稱呼對方的父母。如:「親家公」、「親家母」。
    
瀏覽人次:12010 收藏人次:2175650
吩咐。如:「交代」。
托付、付給。如:「交貨」、「交卷」、「交差了事」。
接合。如:「交界」、「交點」、「交頭接耳」、「春夏之交」。
相互往來。如:「交流」、「交換」、「結交」、「打交道」、「公平交易」。
一齊。如:「風雨交加」、「飢寒交迫」、「雷電交作」。
結識朋友。如:「交朋友」。
友誼、朋友。如:「深交」、「手帕交」、「生死至交」、「刎頸之交」。
兩性媾合。如:「交配」、「交尾」、「性交」。
    
瀏覽人次:19675 收藏人次:3069510
1.寄居。如:「寓居」。《孟子.離婁下》:「無寓人於我室,毀傷其薪木。」《宋史.卷四四二.文苑傳四.蘇舜欽傳》:「舜欽既放廢,寓于吳中,其友人韓維責以世居京師而去離都下,隔絕親交。」
琹涵     
瀏覽人次:5052 收藏人次:0
開始投稿。一直到大學畢業後開始教書,忙碌的生活幾乎佔滿所有的時間,因此這階段的寫作,比較像是為了向母親交差,並不確定自己要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真正下定決心要創作,是在民國六十八年,琹涵弟弟考上公費留學的時候。身為老大的她,一直有著強烈的使命感,認為姊姊應該做弟妹的好榜樣,然而因家中經濟不允許她繼續唸書,她才開始認真思索:寫作是否能成為她邁向成功的另一條道路?於是她給了自己目標︰「一年創作一百篇文章!」。熱愛教書與寫作的琹涵,便在工作與生活之中堅持創作。這時琹涵三十歲,是她人生的分水嶺,因為她訂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她說:「彷...
韋應物     
瀏覽人次:4027 收藏人次:187995
仕,秉笏東西京。中歲守淮郡,奉命乃征行。  素慚省閣姿,況忝符竹榮。效愚方此始,顧私豈獲並。  徘徊親交戀,愴悢昆友情。日暮風雪起,我去子還城。  登途建隼旟,勒駕望承明。雲台煥中天,龍闕鬱上征。  晨興奉早朝,玉露沾華纓。一朝從此去,服膺理庶甿.  皇恩倘歲月,歸服廁群英。送元錫、楊淩  荒林翳山郭,積水成秋晦。端居意自違,況別親與愛。  歡筵慊未足,離燈悄已對。還當掩郡閣,佇君方此會。 送楊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門複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輕舟。  爾輩況無恃,撫念益慈柔。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  對此結中腸,義往...
台灣藍鵲     
瀏覽人次:3215 收藏人次:254785
個領域,幼鳥長大至成鳥時,兒子會留在出生領域裡幫忙家族成員繁殖;但女兒通常只會停留一個冬季,來避免近親交配。他們留下的理由可能是可以優先繼承父母的領域,也可以學到覓食、繁殖及對付入侵者等謀生技巧,而父母則是可以減輕育雛的負擔,雛鳥也可以得到較多的食物,提高繁殖成功率。<註3>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台灣藍鵲英文關鍵字:Urocissa caerulea 參考書目註1:自然生態保育系列叢書三,宜蘭縣鳥類資源42頁,張明財及林燕秋撰文,宜蘭縣政府1996年8月出版。註2:鳥羽,台灣野鳥羽毛圖鑑287頁,郝偉廉著,商周...
藍腹鷴     
瀏覽人次:2816 收藏人次:0
葉樹林,二是他們生性羞怯、警覺性高,不易接近;再者尚存的棲息環境已經不多,各保護區的固有小族群,因近親交配而失去雜交優勢,進而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註4>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藍腹鷴英文關鍵字:Swinhoe's Pheasant 參考書目註1:自然生態保育系列叢書三,宜蘭縣鳥類資源35頁,張明財及林燕秋撰文,宜蘭縣政府1996年8月出版。註2:台灣野鳥圖誌60頁,何華仁著,常民文化1996年6月出版。註3:鳥羽,台灣野鳥羽毛圖鑑152頁,郝偉廉著,商周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2006年2月發行。註4:愛戀台灣...
交配     
瀏覽人次:1282 收藏人次:0
動、植物雌雄兩性交合或行人工受精,稱為「交配」。
不薄     
瀏覽人次:1087 收藏人次:0
豐厚。《文選.曹植.贈丁儀詩》:「子其寧爾心,親交義不薄。」《三國演義》第一六回:「我待彼不薄,彼必不害我。」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