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6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解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把整體拆卸成零碎。如:「這些都是等待解體的廢船。」
2.比喻人心離散或組織瓦解。《左傳.成公八年》:「四方諸侯,其誰不解體?」《墨子.尚賢下》:「其所賞者已無故矣;其所罰者亦無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體。」
蘇聯解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3 蘇聯解體和東歐局變4 關鍵字5 出處 前言西元1945年之後,蘇聯在東方陣營中的東歐國家,發揮了強大的影響力。90年代初期,蘇聯解體成為15個獨立國家,從此,東歐的共產國家便向民主政治前進。 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在東歐各國擴大統治,建立起由共產黨領導的蘇維埃(註1.)模式的專制體制,這些國家號稱是人民民主國家,但唯有由狄托領導的南斯拉夫,拒絕蘇聯的統治。西元1953年史達林(註2.)去世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識、看法。如:「見解」。
答案。如:「解答」、「不得其解」。
明白。如:「了解」、「理解」、「費解」、「諒解」。
鬆脫、免除。如:「解開」、「解脫」、「解除」、「解渴」。
分割、剖分。如:「分解」、「解剖」、「瓦解」、「難分難解」。
陳述、說明。如:「講解」、「解析」、「解釋」、「辯解」、「解說」。
使對立的情況不再持續緊張。如:「排解」、「勸解」、「調解」。
排出大小便。如:「小解」、「解手」。
押送、發遣。如:「押解罪犯」、「蘇三起解」。
解元:古代科舉鄉試第一名。
解縣:大陸地區山西省內的一縣。姚渠河斜貫其間。有同浦鐵路通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或其他動物的全身。如:「身體」、「人體」、「體質」、「體力」。
身體的某部分。如:「肢體」、「四體不勤」、「五體投地」。
親身的。如:「體驗」、「體會」、「體察」。
事物的本質形態或主要部分。如:「固體」、「液體」、「主體」、「物體」。
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如:「體諒」、「體貼」、「體恤」。
一定的制度、體裁或格式。如:「文體」、「政體」、「體例」、「體制」。
文字書寫的形式。如:「字體」、「草體」、「顏體」。
數學上指立體的形狀。如:「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開、解體。如:「隊伍散了」、「頭髮散了」。
馬首是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魏書.卷一八.太武五王列傳.廣陽王》:「今者相與還次雲中,馬首是瞻,未便西邁,將士之情,莫不解體。」
國際不打小孩日(430_Spank_Out_Da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員會」反體罰政策相關文件的起草人「1979年瑞典成為第一個全面禁止體罰的國家,瑞典政府認為教育民眾了解體罰的惡果和協助他們學習有效的替代方法是很重要的。而對於尚未全面禁止體罰的國家,『不打小孩日』提供了一個機會,讓關心此議題的組織和個人來提倡正面管教,並呼籲終止體罰。」瑪莉尼爾森(Mali Nilsson) 國際拯救兒童聯盟反體罰專案委員會主席「『不打小孩日』有助於將焦點放到極需關懷的兒童人權和需求上。只有在家和在學校感到安全,孩子的學習才有最佳的效果。懂得不用打來對待孩子的父母也比較快樂。體罰這個壞習慣是可以被戒除的,...
死亡本能(Thanato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自己的,轉變為指向別人,於是產生攻擊他人等其他客體的形式。死亡本能的奮力介入,可視為朝向當前狀態的解體。它的終極目的,是要導向生命較為初期的存在,達到本身開始前所處的狀態,此即死亡所表徵的「無生命狀態( inanimacy )」。就其本身言,死亡本能將因而導致個體平和地放開生命;而佛洛依德相信,生命的內在破壞者,是永遠跟吾人在一起,並作為我們構成( make-up)的部分。我們只能藉外化( externalising )死亡本能,藉此存活我們朝向死亡的驅力,然後以此產生一種衝力解組並破壤其他的存有狀態。在生命結束時,種...
趨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時勢的傾向。如:「隨著蘇聯的解體、美俄關係的解凍,國際間正走向和解的趨勢。」
當個體對目前的情境變化,完全無法控制,或是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完全無法預測時,個體的認知功能,就會因為沒有辦法解決困難而解體。長期延續下去,將會因無法克服焦慮、恐懼、痛苦等壓力,而喪失求生鬥志,放棄一切,進而陷入絕望。根據制約學習理論的說法,這是經由操作制約的過程習得的,這種現象是由動物實驗中所發現的,動物可以經由操作制約的歷程,學習到某些要求的行為,但若訓練時處罰的打擊太重,可能使牠感覺到永遠無法逃脫,這時縱使停止打擊,牠反而不願逃脫,稱之為學習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塞利格曼認為長期陷入被...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