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88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詭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狡猾奸詐。《北史.卷七九.王世充傳》:「世充捲髮豺聲,沉猜多詭詐。」《三國演義》第一九回:「布雖無謀,不似你詭詐奸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欺詐的、狡猾的。如:「詭計」、「詭策」。
奇異、特殊。如:「詭異」、「詭祕」。
違反、違背。如:「言行相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狡猾、虛偽。如:「奸詐」、「狡詐」、「詭詐」。
草菅人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之所以能長久立國,是因為所用來輔佐天子的,是相承的傳統與制度,然而秦朝就不是這樣了,他們所崇尚的是詭詐和刑罰,毫不注重謙虛和禮讓。假使像趙高那樣,教導胡亥的全是一些嚴刑酷法,那麼所學到的不是砍頭、割鼻子,就是誅殺三族的事情。所以胡亥今天才繼位,明天就射殺人。對於盡忠進諫的臣子,認為他們是蓄意毀謗;對於有深謀遠慮的臣子,認為他們在妖言惑眾。所以把殺人的事當作像割野草一樣。這難道是因為胡亥的天性本就邪惡嗎?其實不然,而是當初教導他的人,沒有教他走上正道,沒有教導他處世為人的道理,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後來「草菅人命」這句成語就從這段故事中「視殺人如艾草菅然」(把殺人看成割野草一樣)演變而出,用來比...
狐假虎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尹文子》逸文(據《太平御覽.卷四九四.人事部.詭詐》引)虎1>求百獸食之,得狐2>。狐曰:「子無食我也,天帝令我長百獸3>,今子食我,是逆4>天帝命也。子以我言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不走5>乎?」虎以為然,故遂與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之畏己而走,以為畏狐也。 〔注解〕 (1) 虎:一種形似貓而體形碩大的動物,全身黃褐色,具黑色條紋。性凶猛。獨居,善游泳。於夜間狩獵,以鹿、羊、豬等為食。 (2) 狐:一種形似犬的動物,較犬而小,體瘦,面部較長。吻尖突,耳朵三角形。尾大而長,毛多為赤黃色。性聰明敏感,喜食野鼠、鳥類、家禽等。 (3) 長百獸:為百獸之長,即作百獸之王。...
穿鑿附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治民,莫善於禮」,非空言也。 〔注解〕 (1) 繇:音|ㄡˊ,通「由」。 (2) 權譎:權謀、詭詐。 2、「附會」:《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太史公曰:袁盎1>雖不好學,亦善傅會2>,仁心為質,引義忼慨。遭孝文初立,資適逢世。時以變易,及吳楚一說,說雖行哉,然復不遂。好聲矜賢,竟以名敗。鼂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讎,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 〔注解〕 (1) 袁盎:西元前?∼前148,字絲,西漢楚人。文帝時為郎中,以建言有名。景帝時與鼂錯有隙,吳楚反,帝用盎謀誅錯,拜盎為太常。後因事為梁王所怨,被刺而死。 (...
完璧歸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藺相如奉使秦國,交涉以和氏璧換取秦國十五城時,識破秦國的詭詐,用計使璧安然回到趙國。語本《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後用「完璧歸趙」比喻物歸原主。 △「怒髮衝冠」、「價值連城」
出其不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孫武是春秋時吳國大將,擅用兵法,助吳王闔閭成為霸主。他著有一本兵書,分析戰爭形勢,探討軍事作戰策略,即為著名的《孫子兵法》。該書〈計篇〉中有一段在討論用兵的要點,先直接點出用兵是項詭詐的行動,能打要裝作不能打,能用要裝作不能用;在近處要假裝離得很遠,在遠處也要裝作很近;對喜歡利益的敵人就去利誘他,對處於混亂的敵人就征服他;對有實力的敵人要有所防備,對強大的敵人要避而遠之;容易被激怒的敵人就去挑釁他,卑視我方的敵人就讓他們更自大;而對準備充分的敵人要使其疲勞,對內部和睦的敵人要設法離間他們。總之,就是要趁著敵人鬆懈、沒有防備之時攻擊,趁他們意想不到的時候出兵。兵法的奧妙,就是要應變制宜、看機行事...
狡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狡猾詭詐。[例]他那狡黠的個性,讓人不敢與他深交。
兵不厭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作戰時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勝。語本《韓非子.難一》。後用「兵不厭詐」比喻為了達到目的,不排斥使用詭詐的手段。 △「焚林而獵」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