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0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認知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知發展的界定方式有如下幾種:
  古德(C.V. Good)認為:依照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的說法,認知發展指的是兒童思考歷程的發展,係透過對環境的適應和資訊的同化而成。
  傅來福(J.H. Flavell)認為當指皮亞傑研究的思考與智力,經由同化調整歷程而獲得的發展。
  倪爾(A.F. Nell)指出,依照皮亞傑的觀點,即是一種心智發生學(mental embryology)。智力具有結構、功能與內容。
  布萊安特(P.E. Bryant)從認知發展的研究方法出發,分別指出三種不同的重點,即知覺、語言發展及邏...
皮亞傑(Jean_Piaget)認知發展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所提出,被公認為20世紀發展心理學上最權威的理論。所謂認知發展(cognitive development)是指個體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吸收知識時的認知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其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的歷程。皮亞傑的研究方法不採用當時流行的等實驗組及多人資料統計的方式,而採用對...
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論1.1 發展由來1.2 自我中心語言(私自對話)1.3 最近發展區(近側發展區)1.4 鷹架理論1.5 參考資料 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論 發展由來此為皮亞傑之後的發展理論,強調發展是一種連續的過程,在這時候的重點主要有三項,自我語言中心或是稱為私自對話,還有最近發展區(近側發展區)最後是鷹架理論,此三者構築了發展理論的全部。 自我中心語言(私自對話)說明了孩童在小的時候,常會對於外在知識所構築成的語言,將之轉變為自己可以理...
布魯納的認知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布魯納的認知發展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布魯納(J.S. Bruner)倡導的認知發展理論,以為兒童心智的發展係經由三種表徵的思考方式循序漸進發展,故該理論又稱表徵系統理論(systems of representation theory)。
  布魯納所指的三種表徵方式如下:
  動作表徵(enactive representation)階段:最年幼兒童最常運用該表徵,如看、走、爬、觸、嚐、嗅等「動作反應」或「操作」來了解或代表外在世界。
  影像表徵(iconic representation)階段:兒童透過內在的心像,便可憑在感官內留下的影像來了解或代表...
認知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知發展論是研究人類機體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後,人類的智力、思維、邏輯分析和語言能力等方面如何從低階段向高階段發展的學說,是教育心理學有關人類智力發展的一個重要理論。認知發展論的基本原理是:(1)人的認知發展是有次序、有階段性的;(2)儘管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會遵循同樣的程序,但本質上此階段截然不同於彼階段:(3)每一階段都反映出獨特的認知結構,而這種結構決定人類認知功能的程度和形式;(4)認知發展的階段之間具有明顯的轉變點:而高一階段總是概括低一階段的特徵;(5)認知能力的發展主要是人類積極與外界接觸的結果。
  認知發展論的研究者包括認知論者、行為學家和認知發展理論家。早期的發展,...
道德認知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認知發展論」係由美國學者郭爾保(Lawrence Kohlberg)所提出。此理論承襲皮亞傑(J. Piaget)的學說,採取認知發展的觀點來研究道德發展,認為道德發展是自我和環境互動之後產生的認知結構的變異。郭氏經由泛文化及對個人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人有六個品質上不同的道德發展類型,其類型之間發展的先後順序是不變的,由此引出道德發展的六階段說。
  郭氏將此六個階段分成三個層次,並將第一層次之前的階段界定為零階段;茲分別說明如下:
  1.零階段:道德前階段(premoral stage)
  這階段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來從事判斷。
  2.第...
認知發展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認知結構與基模3 組織與適應4 關鍵字5 出處 定義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被公認為20世紀發展心理學上最權威的理論。其最大的貢獻是在兒童的認知發展與道德發展這兩方面。皮亞傑不採用當時心裡主學主流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所強調控制實驗及數據資料統計結果推論解釋方法,而是指對個別兒童在相當自然情境下細密地、連續地觀察記錄他們對事物處理所展現的智能性反應,從而非希兒童的智能表現與其年齡的關係。他對兒童心智活動的解釋是,兒童的思維或心智活動異於成人,兒童隨年齡增長而產生的智力發展,並非只是表現於他的知識量的增加,而是在思...
郭耳堡的道德認知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郭耳堡(Kohlberg’s Moral Cognitive Development)認為道德的發展代表個體自我與環境互動,認知結構經過同化、調適所產生的新平衡結果。其使用晤談、呈現道德情境兩難故事給兒童的方式,設計問題了解受試者面對情境採取的行動,進而建立道德發展「三期六階段論」。第一期是道德成規前期,又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獎賞懲罰階段,兒童會服從權威、避免懲罰。第二階段是相對功利取向階段,兒童道德觀是互惠概念,所謂公平概念就是你為我做事、我為你做事。第二期是道德循規期,又分為好男、好女階段,兒童的善意行為就是要取悅他人。第二階段是法律秩序服從階段,道德行為就是要維持社會秩序規則。第三期是道德...
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克華認知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克拉爾(D. Klahr)與華萊斯(J.G. Wallace)假定嬰兒與生俱來訊息處理系統的軟體會呈現三種在質的方面完全不同,且具有層級組織的生產系統(production systems)類型。第一種類型(Tier 1)負責處理知覺的組型並指引注意力由某一組型流向次一組型。第二種類型(Tier 2)負責訂定目標,且控制一般指向目標活動的流程。第三種類型(Tier 3)負責修正前兩種類型中任一種現存的生產系統,並準備確立新的生產系統。故依克華理論負責調節有機體發展的是第三種類型生產系統,此系統並修正前兩種類型的生產系統。
  克華二氏針對第三種類型生產系統的運作,提出若干一般性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