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5.643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通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學識廣博,兼具多種才能的人。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元史.卷一三.世祖本紀十》:「阿合馬專政時所用大小官員,例皆奏罷,其間豈無通才?宜擇可用者仍用之。」
2.博通多種才能。如:「通才教育」。《後漢書.卷二六.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韋彪》:「又諫議之職,應用公直之士,通才謇正,有補益於朝者。」《宋書.卷八四.列傳.孔覬》:「夫以記室之要,宜須通才敏思,加性情勤密者。」
通才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求博求通的教育,有別於專才教育。其目標是透過廣泛的傳授,教導學生生活於現代社會所需的各門知識,以拓寬心靈、視野和知識領域,而培育出一個能全面觀照現代知識的發展,且能在現代社會善知自處的現代人。
通才練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博學多才、見識練達的人。唐.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觀頌序〉:「夫其通才練識,贍學多聞,翰墨之工,文章之美,皆忘其所能也。」
〔自由社會中的通才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由社會中的通才教育〕是美國哈佛大學通才教育研究委員會一九四五年的一篇報告;該報告原先擬定的名稱是「自由社會中通才教育目標」(The Objectives of a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上項研究係由哈佛大學文、理、教育學院中十二位教授組成之研究委員會負責,經由二年餘的討論、訪問、調查、諮詢、研究,然後撰寫成此一研究報告。該項報告書指出,通才教育不僅是大學、學院應面對的一項教育課題,就是高中教育方面,亦須涉及的重要教育問題。因為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各州免費的中等教育,使高中入學人數大增,除了四分之一的學生繼續升入大學、學院外,其餘四分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力。如:「才幹」、「才能」、「才藝雙全」、「多才多藝」。
有能力的人。如:「人才」、「天才」。
譏稱某種人。如:「蠢才」、「奴才」。
方、始。如:「方才」、「他現在才發現他的錯誤。」
僅僅。如:「他才十歲大。」、「他才給我十塊錢。」
表示強調的語氣。如:「他別再喊累了,我才累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淵博。如:「通才」、「通人」。
東施效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制度、禮樂崩壞,各國霸主逐漸興起。孔子因此開始周遊列國,勸說各國君主施行仁道,希望能振興時弊,解決亂象。而孔子從魯國西行到衛國去的時候,弟子顏淵就問魯國的太師:「夫子此行結果會是如何?」太師回答說:「因為時代不同,禮法也隨著環境而有所改變,必須懂得變通才行。像孔子這樣的用心良苦,是出自於對社會的責任,但是以前許多的制度現在已經不再適用。這就和東施模仿西施一樣。在越國有個美女名叫西施,向來犯有心痛的毛病,每次心痛時,她總是輕輕地按住胸口,微微地皺著眉頭。有一次,同里中的醜女看見後,認為這樣的動作很美,於是也學西施捧心皺眉,自以為也很美。然而鄉里中的富人看見後,卻因此緊閉門戶而不出門;貧窮人...
伯仲之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個職務,但他一下筆就沒完沒了,不知節制。」文人常會這樣以自己的長處來攻擊別人的缺點,事實上沒有人是通才,能掌握各種文體,所以每個人各有各的特色,應該要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才對。曹丕在文中以稱兄弟排行的「伯仲」,來表示班固與傅毅的文才相當,有如兄弟一般,差距不大。後來「伯仲之間」被用來形容人才能相當,不相上下。
幼兒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平衡,又何必強求?孔子弟子三千,成德達材者不過七十二而已。過去教育重視精英教育,今日教育兼顧英才與通才,責任與壓力加重,因此要善用教育原理方法,相信行為改變技術對今日教育有所裨益。
蜩螗沸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飲酒號呼之聲如蟬鳴,笑語之聲如湯沸羹熟。語本《詩經.大雅.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後比喻議論喧騰,紛亂不寧。《清史稿.卷四七二.陸潤庠傳》:「上年資政院開議,竟至戟手漫罵,藐視朝廷。以辯給為通才,以橫議為輿論,蜩螗沸羹,莫可究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