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4.39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道德認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認知是指對道德問題的認識。有關道德認知的可能性,自希臘哲人蘇格拉底(Socrates)以迄當代牛津哲學家萊爾(Gilbert Ryle, 1900~1976)都曾反覆討論。因此道德是否可認知,及道德的本質為何等問題,一直是道德哲學中爭議的問題。
  道德認知發展學派秉持著道德可認知的預設,強調道德認知發展的歷程。如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認為道德認知發展可分為道德前期、道德成規期與自律期。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在一九三二年出版的〔兒童的道德判斷〕一書中,亦發現道德判斷的發展經歷無律、他律與自律三個時期。一九...
道德認知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認知發展論」係由美國學者郭爾保(Lawrence Kohlberg)所提出。此理論承襲皮亞傑(J. Piaget)的學說,採取認知發展的觀點來研究道德發展,認為道德發展是自我和環境互動之後產生的認知結構的變異。郭氏經由泛文化及對個人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人有六個品質上不同的道德發展類型,其類型之間發展的先後順序是不變的,由此引出道德發展的六階段說。
  郭氏將此六個階段分成三個層次,並將第一層次之前的階段界定為零階段;茲分別說明如下:
  1.零階段:道德前階段(premoral stage)
  這階段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來從事判斷。
  2.第...
郭耳堡的道德認知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郭耳堡(Kohlberg’s Moral Cognitive Development)認為道德的發展代表個體自我與環境互動,認知結構經過同化、調適所產生的新平衡結果。其使用晤談、呈現道德情境兩難故事給兒童的方式,設計問題了解受試者面對情境採取的行動,進而建立道德發展「三期六階段論」。第一期是道德成規前期,又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獎賞懲罰階段,兒童會服從權威、避免懲罰。第二階段是相對功利取向階段,兒童道德觀是互惠概念,所謂公平概念就是你為我做事、我為你做事。第二期是道德循規期,又分為好男、好女階段,兒童的善意行為就是要取悅他人。第二階段是法律秩序服從階段,道德行為就是要維持社會秩序規則。第三期是道德...
道德認知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認知教學是指透過道德原理原則的分析、批判及整合等論證過程的教學,是德育的模式之一。其目的在於明白地闡釋道德本質,使受教者知其所以然,而不致盲從或不知而行,期使道德教學能達到知行合一。
  道德認知教學包括對道德事實的認知、對道德實踐的認知,以及對道德規範的認知等。主張從認知角度進行道德教學的,我國儒家自孔子開始便有此種言論,西方學者如希臘哲人蘇格拉底(Socrates),其「德即知」(virtue is knowledge)的主張揭示了道德認知教學的重要性,其「反詰法」與「產婆術」也成為道德認知教學的濫觴。進步主義學者杜威(John Dewey),及認知發展理論學者皮亞傑(J...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路途、途徑。如:「道路」、「街道」、「河道」、「鐵道」、「快車道」。
說、談,或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賀」、「道歉」、「能言善道」。
事理。如:「道理」。
真理。如:「朝聞道,夕死可矣。」
方法。如:「門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技藝。如:「烹調雖只是小道,可是沒有三五年的工夫,卻也很難出人頭地。」
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派別。如:道家。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由東漢張陵創立的宗教。如:道教。尊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相傳可用符咒為人治病。
道士的簡稱。如:「貧道」、「老道」。
量詞:A>用於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一道閃電」、「三道黃線」。B>用於計算有出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C>用於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D>用於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E>用於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如:「道德」、「公德」、「四維八德」。
好的修養、品行。如:「德行」、「德高望重」、「年高德劭」。
恩惠。如:「大恩大德」。
信念、意念。如:「一心一德」。
德意志共和國的簡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洞悉、了解。如:「知道」、「知曉」、「知心」、「知己知彼」、「一無所知」、「知人知面不知心」。
學問、識見。如:「求知」、「無知」、「知識」。
使知道。如:「告知」、「知會」、「通知」。
有交情的好友。如:「舊雨新知」、「他鄉遇故知」。
招待、禮遇。如:「知客」。
主持。如:「知縣」。
意識、感覺。如:「知覺」、「草木無知」。
知遇:受人賞識而得到優厚的待遇。如:「知遇之恩,自該銘記在心。」
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共同生活時,行為舉止應合宜的規範與準則。《易經.說卦》:「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辨識、分別。如:「認識」、「認字」、「認人」、「辨認」、「認路」。
表示同意、接受。如:「認可」、「承認」、「認錯」、「認輸」、「認罪」。
當作、以為。如:「認為」、「錯認」。
沒有血緣關係而結成親屬。如:「認乾媽」、「我想認你的小孩當乾兒子。」
認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體知覺、記憶與運用訊息的歷程,包括注意力、記憶、知識呈現、問題解決、決策、語言溝通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