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鐃歌     
瀏覽人次:278 收藏人次:149678
樂曲名。是漢代的武樂,用於軍旅之中,以壯軍威、揚士氣的凱歌。鐃,形狀似鈴無舌,有柄可執,是一種銅製的打擊樂器,配合蕭、笳、笛、鼓,故稱鐃歌鐃歌的名稱,起於東漢明帝時。《續漢書志.第五.禮儀志中》:「其每朔,……元年歲首也。」劉昭注引蔡邕〈禮樂志〉曰:「漢樂四品:……其短簫、鐃歌,軍樂也。其傳曰『黃帝、歧伯所作,以建威揚德,風勸士』也。蓋《周官》所謂『王大捷則令凱樂,軍大獻則令凱歌』也。」今存漢鐃歌十八曲,即〈朱鷺〉、〈思悲翁〉、〈艾如張〉、〈上之回〉、〈擁離〉、〈戰城南〉、〈巫山高〉、〈上陵〉、〈將進酒〉、〈君馬黃〉、〈芳樹〉、〈有所思〉、〈雉子斑〉、〈聖人出〉、〈上邪〉、〈臨高臺〉、〈遠如期〉、〈石榴〉。
鐃歌     
瀏覽人次:83 收藏人次:149679
  「鐃歌樂」是清代宮廷的一種鼓吹樂,由器樂和聲樂交組而成,在朝會凱旋及行幸時使用。鐃歌樂與鹵簿大樂同是鼓吹樂,但二者有別。在祭祀、朝會、宴饗時皇帝出入有儀仗,邊行邊奏的器樂稱為鹵簿大樂,一一六人組成的樂隊中,龍鼓占四十八面,畫角占二十四件,音樂簡單而聲勢嚇人。但鐃歌樂若是用於朝會凱旋時,樂器較多種,連領班官和歌者在內,共一○四人。若是用於巡幸時,稱為鐃歌鼓吹,隨車駕游幸所至,於馬上奏之,歌者除外之奏樂者共四十八人。其歌詞內容無非是稱頌皇帝武功,風景優美,太平歡樂等。曲調則是利用民間創作,藝術性較高,唯配上去的歌詞頗為牽強。所用樂器保存漢以來鼓吹樂,有鼓、角的遺制外,又加用笙、箎及雲鑼、鐃鈸等...
    
瀏覽人次:8618 收藏人次:6459860
有詞的曲子。如:「歌曲」、「歌詞」、「歌謠」、「兒歌」、「流行歌」。
唱。如:「歌唱」、「高歌一曲」。
頌揚。如:「歌頌」、「歌功頌德」。
    
瀏覽人次:2859 收藏人次:149609
樂器名,古代金屬擊樂器:(1)青銅製,形似鈴無舌,體短而闊,有中空的短柄可安木把。一般以大、中、小三件為一組,用以止息擊鼓。《周禮.地官司徒.鼓人》:「以金鐃止鼓,以金鐸通鼓。」漢.鄭玄.注:「鐃如鈴無舌,有秉,執而鳴之,以止擊鼓。」(2)銅製擊樂器。一副兩片,形狀像鈸,但中間隆起部分較小。《清史稿.卷一○一.樂志八》:「鐃,笵銅為之,面徑一尺二寸。中隆起,穿孔貫紃,左右合擊。」
攪擾。通「撓」。《莊子.天道》:「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
短兵相接     
瀏覽人次:8836 收藏人次:426014
05.《明史.卷二八八.文苑列傳四.徐渭》:「宗憲嘗宴將吏於爛柯山,酒酣樂作,明臣作〈鐃歌〉十章,中有云:『狹巷短兵相接處,殺人如草不聞聲。』」
烽火連天     
瀏覽人次:6565 收藏人次:123657
烽火連天」。見「烽火連天」條。
01.清.丘逢甲〈書事疊前韻〉詩一○首之二:「接天烽火迫殘年,孤負鐃歌製凱旋。依舊元戎竇車騎,更無人與勒燕然。」
思無邪     
瀏覽人次:3563 收藏人次:0
語出《詩經.魯頌.駉》:「思無邪,思馬斯徂。」心無邪念而歸於純正,以合乎禮教。《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樂府詩集.卷二○.鼓吹曲辭五.唐.柳宗元.唐鼓吹鐃歌.吐谷渾》:「凱旋獻清廟,萬國思無邪。」
將進酒     
瀏覽人次:2115 收藏人次:0
詩名:(1)漢樂府舊題,屬鼓吹曲鐃歌,內容多詠飲酒放歌之事。(2)唐李白作。七言樂府。詩中表現消沉長醉的思想,但對現實又有所寄望。
    
瀏覽人次:1058 收藏人次:0
2.晦暗不明。《楚辭.屈原.天問》:「冥昭瞢闇,誰能極之。」唐.柳宗元〈唐鐃歌鼓吹曲.戰武牢〉:「命之瞢,卑以斮。」
    
瀏覽人次:669 收藏人次:0
霧氣。《說文解字.雨部》:「天氣下地不應曰:『霿』。」唐.柳宗元〈唐鐃歌鼓吹曲.奔鯨沛〉:「手援天矛,截脩鱗,披攘蒙霿,開海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