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31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隱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瞞住,不讓別人知道。《紅樓夢》第七三回:「太太們要問,我可以隱瞞遮飾過去,是他的造化。」《文明小史》第三○回:「書辦該死,不曾稟過大老爺,還求太爺積些功德,代書辦隱瞞了過去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遮瞞。如:「隱瞞」、「直言不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欺騙、隱藏事實的真相。如:「欺瞞」、「隱瞞」、「實不相瞞」。
噤若寒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殺。 (2) 劉季陵:即劉勝,東漢人,生卒年不詳。 (3) 激:激勵。 (4) 隱情惜己:隱瞞實情,以保全自身。
門庭若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2) 徐公:戰國時齊國的美男子,生卒年不詳。 (3) 私:偏愛。 (4) 蔽:受蒙蔽、受隱瞞欺騙。 (5) 刺:當面指責過失。 (6) 燕:周代姬姓諸侯國,故址在今河北、遼寧及韓國北部。戰國七雄之一,後與齊、楚、韓、趙、魏為秦所滅。 (7) 趙:戰國七雄之一,約統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 (8) 韓:戰國七雄之一,戰國時晉大夫韓氏與趙、魏分晉,其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東南部一帶。介於魏、秦、楚三國之間,為兵家必爭之地。 (9) 魏:戰國七雄之一,其故址約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帶。 (10) 齊:戰國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東南部一帶。
不學無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先冊立的皇后。後來東窗事發,霍光的妻子深怕被追究,只好將實情告訴丈夫。霍光聽了雖然大為震驚,但還是隱瞞下來。霍光死後,有人將此事密告皇帝,霍光的妻子便意圖謀反,被朝廷派兵圍捕,霍氏族人因此被誅殺殆盡。班固在《漢書》裡評論霍光,說他對漢室的功勞,雖然比古代的賢臣周公、伊尹還要大,但是「不學亡術」,未能精通書中的道理,用不適當的方法處理事情,所以隱瞞妻子的陰謀,並立了女兒為后,終於導致滅門的結局。「不學無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原用以指不知研習經典,並從中獲取經驗與知識,以致行為處事有所偏頗或錯誤;後則泛指人未經學習而沒有學問才幹。
出爾反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孟子.梁惠王下》載,春秋時,鄒國與魯國爭戰,鄒國人民皆不願為國家效死,讓鄒穆公非常的生氣與無奈。孟子告訴他說:「你的人民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當他們遭遇饑荒時,官吏們對朝廷隱瞞災情,任由災民流離失所,餓倒街頭,現在他們當然會用這樣的態度回報。曾子不是曾警惕人說:『你現在所做的事情,將會同樣的回報在你身上。』若是您從此施行仁政,未來人民一定也會有相對的報答。」後來「出爾反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麼待你。今則多用以比喻人的言行前後反覆,自相矛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隱瞞,有所保留。如:「直言無諱」、「諱疾忌醫」。《新唐書.卷一四五.楊炎傳》:「玄宗事夷狄,戍者多死,邊將諱不以聞。」《警世通言.卷三三.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夫婦之間,死生相共,有事儘可商量,萬勿諱也。」
言不由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口是心非,心口不一反義:心口如一,言為心聲,言由衷發,肺腑之言辨似: 衷,ㄓㄨㄥ。內心。不可寫作「哀」。 「言不由衷」及「口是心非」都有心口不一致的意思。 「言不由衷」常是迫於情勢而無法說出真心話,側重於敷衍、隱瞞,屬中性義;「口是心非」則有以言語掩蓋心中壞念頭的意思,側重於欺騙、虛偽,為貶義。 言不由衷 口是心非 辨似例句 ○ ㄨ 在那種場合,大家談的都是些~的客套話。 ㄨ ○ 這傢伙說一套,做一套,典型~的偽君子。
明察秋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光敏銳,觀察入微,可看見秋天鳥獸新長的毫毛。《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比喻能洞察一切,看出極細微的地方。《三俠五義》第四二回:「不想相爺神目如電,早已明察秋毫,小人再也不敢隱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