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隱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隱居避世。《後漢書.卷二七.宣秉傳》:「遂隱遁深山,州郡連召,常稱疾不仕。」《南史.卷七五.隱逸傳上.戴顒傳》:「父逵,兄勃,並隱遁有高名。」
2.隱匿身軀。《西遊記》第八回:「眾神各歸本處,把個土地趕在城隍廟裡暫住,他師徒們隱遁真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藏匿。如:「隱藏」、「隱匿」、「隱居」。
遮瞞。如:「隱瞞」、「直言不隱」。
不明顯、潛藏不露。如:「隱約」、「隱情」、「隱性」、「隱疾」。
痛苦或不為人知。如:「難言之隱」、「探查民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隱匿、躲藏。[例]隱遁、無所遁形
憤世嫉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提到有一個姓談的書生寫了一篇〈崔山君傳〉,對不合理的社會現狀,表達了憤恨,以及憎恨邪惡的勢力,似有著隱遁的決心。而這個部分讓他覺得一般人很少能夠不與禽獸異物相同,而將人類應有的性情發揮到極致的。韓愈對人生所抱持的態度是屬於入世的,因為遵行儒家思想,對於社會應當貢獻己力,而非佛老那種出世、無為的消極生活態度。後來「憤世嫉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痛恨腐敗的社會現狀及庸俗世態的痛恨。
蓋棺論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有「詩聖」之稱。唐代詩人。在政治上不得志,中年後過著坎坷流離的生活,他的詩博大雄渾,千態萬狀,不僅慨嘆自己遭時不遇,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動亂形態。故有「詩史」之名。此詩是杜甫勸勉友人應該出來為世人作事。杜甫舉枯桐可以製樂器,淺水可以藏蛟龍為例,說明人不應處於深山窮谷之中自我埋沒。杜甫認為,人一生的是非功過,要到死後才能論定,友人年力未衰,豈可隱遁山林?應該再出來為世人做事。後來「蓋棺論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人一生的是非功過,要到死後才能論定。現在亦用來比喻事情最後已有結論。如:「即使已經蓋棺論定,如有新事證,歷史也有重新翻案的可能。」
隱姓埋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一折》(據《元曲選》引)1>〔太白云〕我看二位都是讀書君子,方今聖朝以賢良方正取士,二位不去求名應舉,卻是隱遁山林,為著何來?〔正末云〕小生與兄弟慕山林幽雅,遂有終焉之意。那為官的,我怎麼學他?〔唱〕……【青歌兒】空一帶江山,江山如畫;止不過飯囊,飯囊衣架。塞滿長安亂似麻,每日價大纛高牙。冠蓋頭踏,人物不撐達,服色儘奢華。心行更姦猾,舉止少謙洽。紛紛擾擾由他,多多少少欺咱,言言語語參雜,是是非非交加。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聞達2>,隱姓埋名做庄家3>,學耕稼。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元.張壽卿《紅梨花.第四折》。 (2) 不求聞達:不追求名譽顯貴。見「不求聞達...
郭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郭璞顯然是繼承了後一種傳統。他的游仙詩藉遊仙以詠懷,有一定的現實內容。如第一首說:“京華遊俠窟,山林隱遁棲。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表示了對朱門的輕蔑與否定。第五首說:“清源無增瀾,安得運吞舟。圭璋雖特達,明月難暗投”,表現了才志之士生不逢時的感慨。第四首則表現了求仙的渺茫和傷時嘆逝的感情。郭璞游仙詩的另一特色是富于形象性,和一般游仙詩往往寫得過於抽象不同。如第三首說:“翡翠戲蘭苕,容色更相鮮,綠蘿結高林,蒙籠蓋一山。……赤松臨上游,駕鴻乘紫煙,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寫想像中的神仙居處和生活情態,形象鮮明而生動。《...
論定棺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明人不應處於深山窮谷之中自我埋沒。杜甫認為,人一生的是非功過,要到死後才能論定,友人年力未衰,豈可隱遁山林?應該再出來為世人做事。後來「蓋棺論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人一生的是非功過,要到死後才能論定。現在亦用來比喻事情最後已有結論。如:「即使已經蓋棺論定,如有新事證,歷史也有重新翻案的可能。」
楊佳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你寫出來的小徑上  落葉,星星,一百萬種魔術的鳥  顏色和鳴聲還沒鏈結完成  你已經拉上命運的門  隱遁到鬧市之中 評價  佳嫻的詩多半會被歸類為情詩,詩裡瀰漫六合的情愫及大小尺度的運用,視覺上可以看見一幅幅夏卡爾的愛情飄進米羅的星空,豐富而迭宕的音響則時而發散杜普蕾大提琴的熱情,時而遞送阿格麗希彈奏舒曼時的清亮。色彩與音聲的飽滿幾乎已成為讀佳嫻的詩作時,必然領受的禮物。然而,我以為蘊藏在她浩瀚情詩中的更大特色,恐怕還在於愛情與詩及知識的一體性。於她,知識與典故仍然是連結愛情與詩性的秘密通道。……  她自承受魯迅、張愛玲...
六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一種五行方術,可據以隱遁或避除神鬼。南朝陳.徐陵〈答諸求官人書〉:「五行有驛馬之言,六甲有官鬼之說。」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