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4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22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青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年紀在中年以下,少年以上的人。如:「他是位有為的青年。」
2.年少、年輕。《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看你如此青年,獨自一個在客邊,可有個同伴的?」《紅樓夢》第五十五回:「探春是青年的姑娘,所以只說出這一句話來,試他二人有何主見。」
青年守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二十四年(1935),先總統蔣中正先生將傳統的「禮、義、廉、恥」四維,及 國父所重視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和「智、仁、勇」三達德結合起來,成為十二個德目,定為〔中國童軍守則〕;民國二十七年,教育部將這些守則定為〔青年守則〕。其條文如下:
  一、忠勇為愛國之本。
  二、孝順為齊家之本。
  三、仁愛為接物之本。
  四、信義為立業之本。
  五、和平為處世之本。
  六、禮節為治世之本。
  七、服從為負責之本。
  八、勤儉為服務之本。
  九、整潔為強身之本。
  十、助...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簡稱救國團,民國四十一年(1952)十月三十一日於臺北市正式成立。成立之時正值政府播遷來毫不久,國家經濟困頓,百廢待舉,又面臨中共的嚴重威脅,先總統蔣中正衡察時代和青年需要,乃提出組織「救國團」的號召,希望藉此團結愛國青年,以完成中興大業。第一任主任為蔣經國。茲簡介救國團的組織定位、工作單位、工作項目如下:
1.組織定位:救國團成立至今已歷四十餘年,在組織定位方面,隨著時代的變遷已有重大的轉變。成立初期,由於肩負反共復國的歷史使命,團務工作特重反共愛國與文武合一教育,青年活動的戰鬥氣息極為濃厚;加以初期辦理的學生軍訓和戰鬥訓練,均有賴軍方的指導、支援,因此救國團...
青年有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輕而有作為。如:「他青年有為,頗得上司賞識。」
臺灣省青年服務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省青年服務團之籌辦,係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有大批大陸中上學校學生隨同政府撤退來臺,政府為安置這批學生,臺灣省政府乃於是年七月指定教育廳、社會處、省黨部及警備總部政工處等四單位成立臺灣省青年學生就學就業輔導委員會,將第一批登記之青年學生九十八人,送請陸軍訓練司令部代為收訓。嗣因登記學生日漸增多,乃於八月決定成立青年服務團,將登記之學生收容於臺北市「七洋大樓」,由政工處予以接待,並指撥臺北市圓山體育場為該團團址。三十九年二月四日,省府發表上官業佑為團長,羅才榮為副團長,並組成團務委員會,進行籌備工作,於同年三月二十九日第七屆青年節正式成立。
  該團隸屬於臺灣省政府,以團...
青年次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同年齡群(age groups)的人,由於不同的生活型態、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常形成不同的「年齡次文化」。青年次文化就是指青年人的價值與行為;這些價值與行為在整體大文化中顯得較為突出,常為社會學者與教育工作者所特別關注。柯爾曼(J.S. Coleman)在〔青年社會〕(Adolescent Society)一書中,認為青年次文化與社會的價值與目標有顯著的不同。青年次文化的形成,乃由於工業社會急速變遷的結果,家庭功能衰退,而學校功能增強;但學校教育仍不能滿足青年人的需求,因此,青年人不得不求之於同儕團體,在同儕友誼的關係中形成自己的小天地,青年次文化因而產生。
  柯曼爾為了解學...
青年的社會情緒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青年的社會情緒發展目錄1 前言2 青年期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前言在青年期,兒童在社會上都需要獲得大人的認同,變成非常熱情躁動的孩子,或是從熱情奔放的小孩,成了默默無語的青年。部分由於他們身體和認知結構的改變,小學高年級的兒童希望更像大人一點。他們希望父母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他們,雖然許多父母並不願意如此...
青年自強活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青年自強活動係指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以下簡稱救國團)利用週末、假日、節慶及寒暑假期間所舉辦的各類青年活動而言。自民國四十二年(1953)開辦以來,由於符合青年志趣,方式新穎,一直深受海內外青年的喜愛。其名稱由來及活動項目如下:
  1.名稱由來:救國團成立之初,政府遷臺不久,國際情勢詭譎多變,為了「團結愛國青年,完成中興大業」,救國團初期所舉辦的青年活動以戰鬥性活動為主,因此自民國四十二年至五十年所舉辦的各類活動,統稱為「青年戰鬥訓練」。
  後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青年活動的內容從戰鬥性目標逐漸擴及食、衣、住、行、育、樂等實際生活層面,涵蓋了文化性活動;民國五十一年...
三民主義青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民主義青年團(簡稱三青團)係民國二十七年(1938)中國國民黨在武昌舉行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決議設立,以訓練全國青年,俾能負起「實現三民主義,捍衛國家,復興民族」之責任。同年七月九日,三青團在漢口正式成立,其組織要旨有五:(1)為謀全國青年意志之統一,能力之集中,以充實國民革命之力量起見,依照國民黨總章第五條之規定,設立三民主義青年團;(2)青年團設團長一人,以國民黨總裁兼任之;(3)青年團設評議長一人,評議員若干人,組織評組會;(4)青年團之幹部由團長指派之;(5)青年團為公開之團體。三青團的組織系統,為中央團部、支團部、區團部、分團部、區隊、分隊,在全國大、中、學中普遍設立;團員的資格規...
裸體青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節慶名。古希臘一年一度的裸體青年節,是在斯巴達(Sparta)舉行,以示尊崇阿波羅(Apollo)、皮底亞斯(Pythaeus)、阿蒂米斯月神(Artemis)和麗朵女神(Leto)。據說起源於西元前665年,青年們環繞著矗立在集會場前庭的眾神雕像,又跳舞又唱歌,舞蹈所呈現的是律動地模仿角力競賽和運動比賽,也包括一些發生於戴歐尼斯(Dionysus)崇拜的緬懷舞蹈動作。節慶持續數天,合唱和舞蹈是在劇場內演出,歌唱隊隊長戴著斯巴達人在西特利(Thyrea)的勝利紀念花冠。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