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8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非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誹謗、詆毀。《後漢書.卷二八上.桓譚傳》:「簡易不修威儀,而喜非毀俗儒,由是多見排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損傷、破壞。如:「銷毀」、「毀壞」、「摧毀」、「毀滅」、「墜毀」。
批評、說人壞話。如:「毀譽參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是。如:「非賣品」、「非親非故」、「答非所問」。
錯、過失。如:「是非」。
不善的。如:「為非作歹」。
認為不對。如:「非議」、「非難」。
不合於。如:「非法」、「非禮勿視」。
與「不」、「莫」連用,表必須、一定。如:「非去不可」、「非他莫屬」。
非洲的簡稱。
非非:離奇怪誕,不切實際之空想。如:「想入非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類、朋黨。《說文解字.舁部》:「與,黨與也。」《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傳》:「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燕刺王劉旦傳》:「群臣連與成朋,非毀宗室。」
窮兵黷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虞所賚賞典當胡夷,瓚數抄奪之。積不能禁,乃遣驛使奉章陳其暴掠之罪,瓚亦上虞稟糧不周,二奏交馳,互相非毀,朝廷依違而已。瓚乃築京於薊城以備虞。虞數請瓚,輒稱病不應。虞乃密謀討之,以告東曹掾右北平魏攸。攸曰:「今天下引領,以公為歸,謀臣爪牙,不可無也。瓚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虞乃止。 〔注解〕 (1) 瓚:公孫瓚(?∼西元199),字伯珪,東漢遼西令支人。曾令烏桓遠竄塞外,又鎮壓黃巾軍有功。後與袁紹相爭冀州,兵敗自焚而死。瓚,音ㄗㄢˋ。 (2) 紹:袁紹(?∼西元202),字本初,東漢汝陽人。曾起兵討董卓,後據河北,與曹操戰於官渡,大敗,發病而死。 (3) 虞:劉虞(?∼西元...
坐井觀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韓愈〈原道〉(據《全唐文.卷五五八.韓愈》引)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已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1>之小2>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為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注解〕 (1) 老子:李耳,字伯陽,諡曰聃。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無為之說,後世以為道家始祖。孔子嘗往問禮...
後來居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記.卷一二○.汲鄭列傳.汲黯》1>始黯列為九卿,而公孫弘、張湯為小吏。及弘、湯稍益貴,與黯同位,黯又非毀弘、湯等。已而弘至丞相,封為侯;湯至御史大夫;故黯時丞相史皆與黯同列,或尊用過之。黯2>褊心3>,不能無少望4>,見上5>,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上默然。有閒,黯罷,上曰:「人果不可以無學,觀黯之言也日益甚。」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淮南子.繆稱》。 (2) 黯:汲黯,字長孺,西漢濮陽人,生卒年不詳。性剛直,守節死義,直言極諫,甚為武帝所敬憚。 (3) 褊心:心胸狹窄,且性情急躁。褊,音ㄅ|ㄢˇ。 (4) 望:怨恨。 (5) 上:皇帝。此指漢武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苛求、責備。《荀子.不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漢書.卷七○.陳湯傳》:「論大功者不錄小過;舉大美者不疵細瑕。」
黷武窮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虞所賚賞典當胡夷,瓚數抄奪之。積不能禁,乃遣驛使奉章陳其暴掠之罪,瓚亦上虞稟糧不周,二奏交馳,互相非毀,朝廷依違而已。瓚乃築京於薊城以備虞。虞數請瓚,輒稱病不應。虞乃密謀討之,以告東曹掾右北平魏攸。攸曰:「今天下引領,以公為歸,謀臣爪牙,不可無也。瓚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虞乃止。 〔注解〕 (1) 瓚:公孫瓚(?∼西元199),字伯珪,東漢遼西令支人。曾令烏桓遠竄塞外,又鎮壓黃巾軍有功。後與袁紹相爭冀州,兵敗自焚而死。瓚,音ㄗㄢˋ。 (2) 紹:袁紹(?∼西元202),字本初,東漢汝陽人。曾起兵討董卓,後據河北,與曹操戰於官渡,大敗,發病而死。 (3) 虞:劉虞(?∼西元...
向壁虛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壁虛造」原作「鄉壁虛造」。這個成語的典源出自於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秦始皇焚書,許多重要的書籍因此失傳。漢景帝子魯恭王在孔子舊宅壁中發現許多古文經,包括《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等,但因為與通行的今文差異很大,許多人不相信那是真本;所以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說:「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燿於世。」意思是說:當時的人對這批書大加非毀,認為是好奇的人故意改變字體,對著孔壁,憑空假造出來的,藉以炫耀於世。後來「向壁虛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憑空捏造。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