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7.10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韋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量詞。物理學上計算磁通量的單位。通過一單匝線圈的磁通量,若在一秒內以一定變率減為零時,能使該線圈上產生一伏特的感應電動勢,則此磁通量稱為「一韋伯」。
韋伯的理性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韋伯的理性化理論(一)目的:用於描述西方現代社會如何朝向理性化發展,就是如何被效率、可預測性、可計算性以及非人性技術的控制所支配,所謂理性化的模式就是科層制。(二)形式理性:行動者在受規則、規律以及龐大的社會結構的形塑時,尋找最理想的方式達成本身所欲求的目標。(三)重要性:形式理性之形成是世界歷史的重要發展:過去價值理性,人們信奉或模糊與普遍遵循的價值體系,作為尋找達成目的的機制(如宗教)。1. 行動者利用制度化規則,協助判斷怎麼做比較恰當。2. 給予行動者極少的選項來選擇完成目標的方式。 特點(目的、理想面)1. 最...
韋伯教育社會學思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古典社會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雖未針對教育撰述專書,但他所提的「權威」(authority)與科層體制(bureaucracy)概念,對教育社會學者後來的研究均有深遠的影響。基本上,韋伯認為行動是社會學分析的單位,社會學是試圖了解社會行動的科學,用以解釋社會行動的成因、過程與影響。韋伯運用理想類型(ideal type)的概念為分析工具,指出理想類型是一特定社會模式或過程的純粹模型,用以作為與真實世界的社會安排進行比較的依據。理想類型並不一定要和具體事實吻合,因其構造是以普通性的邏輯為準則,而非特殊的個案。建構理想類型是一種相當有用的社會學分析方式,是比較...
韋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韋伯數為一無因次參數,其定義如下:
  
  上式中,W為韋伯數;V為流體運動之代表速度;σ為流體之表面張力;L為特性長度;ρ為流體之質量密度;ρV2為單位體積流體之慣性力;σ/L為單位體積流體之表面張力。
  因此,韋伯數之物理意義為慣性力與表面張力之比。表面張力僅存在於有界面之流體,因此在有界面存在時,韋伯數才有意義。韋伯數愈大,表面張力之影響愈小。即使在兩種流體之界面下,除非特性長度極為小,否則表面張力之作用亦可以忽略不計。韋伯數在流體汽化過程上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如韋伯數大,則表示慣性力影響大,而表面張力之影響不顯著。另外在表面水波的運動上,表面張...
韋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生理學的研究,個體對兩個重量(或聲、光等)之間的差異,須在這個差異達到可辨識的程度,即所謂的「恰好可分辨的差異度」(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JND)或「差異閾」(difference threshold),才能覺察出來。德國生理學家韋伯(E.H. Weber, 1795~1878)發現在兩組不同的重量中,須較重的一組的兩個重量之間的差異,比較輕的一組的更大時,個體才能感覺出其差別。韋伯經一連串有關刺激與感覺的實驗研究,歸納出結論為:人類對差異的感覺作用,不僅由於刺激之間差異的比較,更重要的是「恰好可分辨的差異」與刺激強度的比例。韋伯發現這個比例是一個常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姓。
去毛加工製成的柔軟獸皮。如:「韋編三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父親的哥哥。如:「伯父」。
古代兄弟排行中最大的。如:「伯、仲、叔、季」。
尊稱年齡或輩分高的人。如:「老伯」、「世伯」。
古代封建制度裡,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如春秋時的鄭伯。
社會連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雲論壇。 P.380註2:D.W.Francis。最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林秀麗、林庭瑤、洪惠芬 譯。韋伯文化。 P.79~P.81
社會學的三大傳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諾(Adorno)、馬庫色(Marcuse)及哈伯瑪斯(Habermas)等人為主。結合馬克思主義、韋伯的工具理性與宰制理論、精神分析、黑格爾的辯證法等,對現代社會文化進行批判。(註一) 三、詮釋社會學(interpretative sociology)起源:(1)韋伯:在人的行動中,有行動者主動賦予價值、意義,社會科學研究者必須瞭解行動者的主觀意義。(2)米德:為符號互動論的代表學者,人透過觀看(look at)來獲取自我的形象,因此個人企圖從他...
科層組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科層組織(bureaucracy)科層組織(bureaucracy)是由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所創導。瑋柏認為科層組織是屬於完美的理想型(ideal type),可讓組織的決定兼得理性(rationality)與效率(efficiency)。而二十世紀後所興起的工商組織乃至教育組織結構,大都應用了韋伯所提出的此理論。 科層組織的特徵1.職位分類分層(hierarchy of offices):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