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45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預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先知道。《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使聖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大宋宣和遺事.元集》:「聞得華山陳希夷先生名摶,表德圖南的,精於數學,預知未來之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洞悉、了解。如:「知道」、「知曉」、「知心」、「知己知彼」、「一無所知」、「知人知面不知心」。
學問、識見。如:「求知」、「無知」、「知識」。
使知道。如:「告知」、「知會」、「通知」。
有交情的好友。如:「舊雨新知」、「他鄉遇故知」。
招待、禮遇。如:「知客」。
主持。如:「知縣」。
意識、感覺。如:「知覺」、「草木無知」。
知遇:受人賞識而得到優厚的待遇。如:「知遇之恩,自該銘記在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前、事先。如:「預備」、「預防」、「預計」、「預算」、「預賽」。
參加。通「與」。如:「參預」、「干預」。
探究式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探究式教學的困難點教師的認知與經驗不足:教師對實施探究式教學可能會有不正確的認知,因而使老師擔心無法預知結果,或不能控制教室的秩序及教學活動,這都會造成其認為實施探究式教學是冒險的活動。。無法輕易地改變教師的授課習慣:可能是因為教師在缺乏自信、害怕改變甚至圖安逸的情況下,而讓教師認為改變是冒險的,以至於保守地維持一貫的教法,不圖改變。學生形成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困難: 劉宏文(2001)指出,學生在進行探究活動時所提出的問題,大多源自於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及經驗而對現象產生的迷惑,由於此類問題並不適合成為探究教學的題...
少不更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歷淺薄。而「更事」一詞在晉朝之前已見於文獻。據《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曾對人說:「吾預知當爾,非聖也,但更事多耳。」意為:我能預知事情的發展,並不是因為我超凡入聖,不過是經歷世事豐富而已。
心血來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思緒像浪潮般的突起。指心中對人事的感應與預知。《封神演義》第三四回:「但凡神仙,煩惱、嗔痴、愛欲三事永忘,其心如石,再不動搖;心血來潮者,心中忽動耳。」亦用來比喻未經深思而突生的想法。《鏡花緣》第六回:「我們一時心血來潮,自然即去相救。」
瑞吉歐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趣或需求來擬定主題,並透過提供材料、提問來幫助幼兒探索主題。發展中的方案往往因孩子的興趣而延伸到不可預知的方向,孩子藉由探討逐步印證他們對主題的一些假設。再者,老師鼓勵孩子用不同方式,像是繪圖、雕刻、扮演、堆積木、拼貼畫及黏土等等來表達他們的想法。另外,師生的討論、對話是課程方案發展的方式,教師藉由提出開放式的問題來刺激孩子思考,並衍生出更多的想法,延伸課程方案的發展。
未卜先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未曾占卜就能知道吉凶。形容有預知未來的能力。※語或出元.王曄《桃花女》第三折。 △「料事如神」
未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來。相對於現在、過去而言。《大宋宣和遺事.元集》:「聞得華山陳希夷先生名搏,表德圖南的,精於數學,預知未來之事。」《初刻拍案驚奇》卷五:「當時有一個女巫,專能說未來事情,頗有應驗。」
奇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奇奧妙。[例]許多動物都有預知危險的本能,上帝造物真是奇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