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2566 收藏人次:101404
參見「鵊」、「鶋」等條。
紅嘴黑     
瀏覽人次:940 收藏人次:0
簡介: 紅嘴黑棲於海拔200~1200公尺間之熱帶森林,平常為三、五成群在樹梢上活動,冬季則聚集成群於狹谷林中喧鬧。以啄食植物的漿果,果實和昆蟲為生。在臺灣的繁殖期為4~6月,每窩產2~3枚蛋,蛋為淡粉紅色,有褐紫色斑。
    
瀏覽人次:664 收藏人次:138272
動物名。一種鳥。大如鴿,百千為群,其形如烏,其聲雅雅。也稱為「鴉烏」。
紅耳     
瀏覽人次:402 收藏人次:0
Pycnonotus jocusus長18~20公分,豎起的黑色羽冠,眼下後方的紅斑及紅色的尾下覆羽為明顯易辨的特徵。身體背面褐色,頭黑色,耳羽及頰白色,另有一黑色頰紋自喙基延伸至頸側,再向下延長至前胸。身體腹面白色,尾羽暗褐色,外側尾羽末端灰白色。不同亞種間尾羽上的白斑、冠羽長、喙長及背部顏色略有不同。亞成鳥全身大致顏色較淡,冠較短,臉部無紅斑,尾下的紅色也較淡。共6亞種,分布亞洲南部及東南部,包括5中國大陸南部、印度東北及尼泊爾。本種於各分布地中為普遍留鳥。成對小群於次生林、灌叢或公園都市等環境。紅耳喜歡群居,性喧鬧,鳴聲為悅耳的哨音,以果實及植物嫩芽為食,常造成花園的危害,有時也下到地面捕食螞蟻。繁殖期1~8月,巢為杯狀,築於灌叢,每窩產2~4顆卵。鳥綱(Class Aves)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科(Family Pycononotidae)
白頭翁(白頭     
瀏覽人次:349 收藏人次:0
Pycnonotus sinensis長18公分,雌雄相似,頭部黑色而眼至枕部白色(海南亞種頭部全黑),耳羽後方有一白斑,身體背面大致為灰綠色,翼及尾羽黃綠色,喉及腹部白色,胸前及脅淺灰色,一齡鳥則全身橄欖綠色。共5亞種,分布於亞洲東部,包括中國大陸東南部、琉球、海南島及台灣。棲息於低海拔之闊葉樹林及公園、都巿等地,與人類關係密切,常在住家附近活動。生性活潑喧鬧,以果實為主食,也啄食昆蟲。繁殖期3~8月,巢碗狀,築於樹枝上,每窩產4~5顆卵,本種在各地均為留鳥,且數量十分普遍。鳥綱(Class Aves)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科(Family Pycononotidae)
白環鸚嘴     
瀏覽人次:276 收藏人次:0
簡介: 白環鸚嘴是台灣特有亞種鳥類,遍棲於海拔600~2000公尺間之樹林邊緣和開曠的草叢地,在臺灣的繁殖為5~8月,巢築在離地高2公尺的樹枝上,碗狀,蛋為紅褐色無斑點。
棕耳     
瀏覽人次:267 收藏人次:0
簡介: 棕耳是台灣特有亞種鳥類,普遍棲息於蘭嶼、綠島和龜山島上靠近海岸之樹林,為當地的優勢鳥類。在臺灣本島僅偶而在東部和恆春半島出現。以漿果為主食。於4~6月繁殖,每窩產蛋4~5枚,蛋為白色,有小豆色之斑點。
    
瀏覽人次:254 收藏人次:0
動物名。一種鳥。雀形目。似鳩,身黑尾長而有冠,春分始見,凌晨先雞而鳴,其聲加格加格。也稱為「催明鳥」。
紅嘴黑(黑短腳     
瀏覽人次:216 收藏人次:0
Hypsipetes leucocephalus長約23公分,喙、腳及虹膜紅色,身體其他部分之顏色因亞種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由全身黑色至腹面灰色、頭部白色或頭胸白色,以及頭部白色而身體灰色等皆有。亞成鳥則全身大致褐色。共12亞種,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及南部,包括印度西南、尼泊爾、東南亞、中國及台灣。活動於平地至海拔2,500公尺的闊葉樹林,喜歡站立於樹冠頂層是枯枝上,冬季聚集成大群,有降遷的習慣,喜喧鬧,主食果實及昆蟲,繁殖期4~9月,巢淺杯狀,築於離地約5公尺的樹上,每窩產3~4顆卵,本種鳥類不作南北遷移,於分布地中數量頗為普遍。鳥綱(Class Aves)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科(Family Pycononotidae)
白環鸚嘴(台灣亞種)     
瀏覽人次:216 收藏人次:0
頭頂與頸後石板灰色,前額白色,臉黑色,臉頰與耳羽有數條白色細紋,喙粗厚而短,白色或黃白色。身體背面顏色較腹面深,背部及翼的覆羽橄欖綠色,腰部及尾上覆羽帶有黃色,初級飛羽暗棕色有橄欖綠色羽緣,尾羽橄欖黃色尖端有寬的暗褐色塊。下顎與喉部黑灰色,下喙基有一白斑,前頸有一白色頸環,胸部與脇部橄欖綠色,腹部與尾下覆羽黃色,跗蹠與趾肉褐色。兩個亞種的差異在於台灣亞種的頭是灰黑色,尾羽末端暗褐色,而指名亞種的頭黑色,尾羽末端黑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