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9.339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齋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齋供冥眾、弔祭亡者所誦讀的文章。宋.歐陽修〈內制集序〉:「今學士所作文書多矣;至於青詞齋文,必用老子浮圖之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祭拜前沐浴素食,潔淨身心.以表示誠意。如:「齋戒」。
佛、道教信徒所吃的素食。如:「吃齋」。
施捨食物給出家人。如:「齋僧」。
書房、學舍或商店的名稱。如:「書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
集合文字所成的辭章。如:「文辭」、「古文」、「散文」、「白話文」、「文不對題」。
優雅、不粗俗的。如:「文雅」、「斯文」。
有文才的。如:「文人」。
有關文學的。如:「文壇」。
擔任文事的。如:「文官」。
某些有規則的自然現象。如:「天文」、「水文」。
社會發展所表現出的狀態。如:「文化」、「文明」、「文物」。
不猛烈的。如:「文火」。
量詞。舊時計算製錢的單位,製錢一枚叫一文。如:「三文錢」、「分文不取」。
文過:掩飾過失。如:「文過飾非」。
大智若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元.趙孟頫《松雪齋文集.卷一○.章佩丞黑黑封贈三伐制》:「朕聞明莫明於審勢,愛莫愛於保民。……大智若愚,沉幾先物。」
不假思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黃榦〈復黃會卿書〉(據《黃勉齋文集.卷四》引)一二年來,於《中庸》之旨,玩之殊有味。此乃子思子於其家學中備見本末源流,作為此書,盡發聖賢底蘊,雖非初學所能盡曉,而亦初學所不可不知。始之以戒懼謹獨,次之以智仁勇之三德,終之以誠之一字。戒懼謹獨,不待勉強,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閒1>,此意便在。初學豈可不以孜孜奉持?則天之所以予我者,便已渾然在此矣。然後加講學力行之功,以盡其所謂智仁勇者,則理之渾然者,又燦然各有著落,而無毫釐之差矣。於是又進其所謂誠者,亦不過講學力行,而實用其力焉,則天理流行無少閒斷矣。 〔注解〕 (1) 閒:音ㄐ|ㄢ,同「間」。
洞若觀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音︰liáo rú guān huǒ釋義︰猶「洞若觀火」。見「洞若觀火」條。 01.宋.洪咨夔《平齋文集.卷一○.饒州堂試五》:「信抱國士之略,亮負王佐之才,得失勝負,燎如觀火。」 參考詞語︰洞如觀火注音︰ㄉㄨㄥˋ ㄖㄨˊ ㄍㄨㄢ ㄏㄨㄛˇ漢語拼音︰dòng rú guān huǒ釋義︰即「洞若觀火」。見「洞若觀火」條。 01.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梁質人留心邊事已久……故得悉其山川險要部落游牧,暨其強弱多寡離合之情,皆洞如觀火矣。」 02.《清史稿.卷三八六.文慶等列傳》:「論曰:『……晚年密陳大計,於數十年馭外得失,洞如觀火,一代興亡之龜鑑也。』」
仰人鼻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卷七上.積素齋文》:「桐城三先生古文,海內奉為正宗,……吳禮緣太守寶儉評曰:『氣息直逼西漢,不仰唐以下人鼻息。』」
不加思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假思索」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黃榦〈復黃會卿書〉(據《黃勉齋文集.卷四》引)一二年來,於《中庸》之旨,玩之殊有味。此乃子思子於其家學中備見本末源流,作為此書,盡發聖賢底蘊,雖非初學所能盡曉,而亦初學所不可不知。始之以戒懼謹獨,次之以智仁勇之三德,終之以誠之一字。戒懼謹獨,不待勉強,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閒1>,此意便在。初學豈可不以孜孜奉持?則天之所以予我者,便已渾然在此矣。然後加講學力行之功,以盡其所謂智仁勇者,則理之渾然者,又燦然各有著落,而無毫釐之差矣。於是又進其所謂誠者,亦不過講學力行,而實用其力焉,則天理流行無少閒斷矣。 〔注解〕 (1) 閒:音ㄐ|ㄢ,同「間」。
不暇思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假思索」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黃榦〈復黃會卿書〉(據《黃勉齋文集.卷四》引)一二年來,於《中庸》之旨,玩之殊有味。此乃子思子於其家學中備見本末源流,作為此書,盡發聖賢底蘊,雖非初學所能盡曉,而亦初學所不可不知。始之以戒懼謹獨,次之以智仁勇之三德,終之以誠之一字。戒懼謹獨,不待勉強,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閒1>,此意便在。初學豈可不以孜孜奉持?則天之所以予我者,便已渾然在此矣。然後加講學力行之功,以盡其所謂智仁勇者,則理之渾然者,又燦然各有著落,而無毫釐之差矣。於是又進其所謂誠者,亦不過講學力行,而實用其力焉,則天理流行無少閒斷矣。 〔注解〕 (1) 閒:音ㄐ|ㄢ,同「間」。
上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成為天帝的貴客。比喻帝王駕崩。宋.蘇軾〈正旦於福寧殿作水陸道場資薦神宗皇帝齋文〉:「伏以棄黃屋以上賓,莫追風馭;抱烏號而永慕,再歷春朝。」《清史稿.卷五.世祖本紀二》:「朕自弱齡,即遇皇考太宗上賓,教訓撫養,惟聖母皇太后慈育是依。」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