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74.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借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的警惕。如:「我們應當以歷史為借鑑,以免重蹈覆轍。」也作「借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鏡子。如:「銅鑑」。
照、映照。如:「光可鑑人」、「水清可鑑」。
審察、細看。如:「鑑別」、「鑑定」、「鑑賞」、「鑑證」。
作為證明的信物。如:「印鑑」。
可以作為警惕、教訓、紀念等的事物。如:「殷鑑不遠」、「前車之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暫用他人的財物,或將自己財物暫時給他人使用。如:「借錢」、「租借」、「借貸」。
假托、利用。如:「借故」、「借題發揮」、「借刀殺人」、「借花獻佛」。
倚靠、憑藉。如:「借助」、「借重」。
借光:請人讓路或詢問事由的客套話。
樂不思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清.全祖望〈余生生借鑑樓記〉:「僦居湖上,有七子詩社,詳見予所作諸公志序中,而生生最長。社中奉為祭酒,嘗曰:『吾敢謂此閒樂不思蜀耶!』爰署其居曰『借鑑樓』。」
李春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總辦。他平日就有閱讀西洋書報的習慣,瞭解世界潮流與國際大事。他認為中國的自強運動不得要領,應該借鑑日本明治維新,在牡丹社事件後更主張應該自臺灣開始全盤改革。他對於公共建設也十分熱心,光緒4年(1878)捐款並督造臺北城,之後更由於督造鐵路(基隆─新竹段)獲清廷「敘五品同知,加賞戴藍翎」及其他頭銜。 日本時代光緒21年(1895)日軍登陸接收臺灣,官紳陸續潛逃、臺北城治安混亂、人心惶惶,為了儘早恢復秩序,李春生召集士紳商量,決定迎請日軍進城。初期臺灣社會反抗不斷,經常發生藉事擾民的事情,李春生也邀請臺北地區紳商成立「...
資治通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宋代司馬光主編,劉攽、劉恕、范祖禹等編輯,二百九十四卷,目錄與考異各三十卷,有胡三省註。為編年史,上起戰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下終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欲資宋朝皇帝治理國事的借鑑。書中網羅宏富,舉凡國家興衰之跡,生民休戚之事,並寓善可為法,惡可為戒之意,文繁義博,體大思精,越十九年而書始成。又畢沅沿其例作《續資治通鑑》三百二十二卷,記自宋迄元的史跡。簡稱為「通鑑」。
人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人臣能諫正君上的得失。語本《新唐書.卷九七.魏徵傳》:「帝後臨朝歎曰:『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後指以他人作為自己的借鑑。也作「人鏡」。
以往鑒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過去的經驗、教訓,當成以後處事的借鑑。《三國志.卷二五.魏書.楊阜傳》:「願陛下動則三思,慮而後行,重慎出入,以往鑒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