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冒險     
瀏覽人次:4284 收藏人次:3110627
不避危險而勇往直前。《北史.卷五五.陳元康傳》:「從神武於芒山,將戰,遺失陣圖,元康冒險求得之。」《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這冒險捐軀,都是俠客的勾當。」
冒險犯難     
瀏覽人次:4966 收藏人次:281063
勇往直前,不畏艱難險阻。如:「實現理想,除了詳細的規劃外,有時還要有冒險犯難的精神。」
冒險進取     
瀏覽人次:289 收藏人次:0
不顧危險,拚命求取。如:「年輕人冒險進取的精神,令人激賞。」
靜態冒險     
瀏覽人次:132 收藏人次:0
在邏輯線路中,有可能輸入改變後,最後輸出應不會改變,然而由於元件延遲的緣故,實際上會造成短暫時間輸出變動的情況,若輸出前後應為1,中間變動為0,則稱為靜態1冒險,反之為靜態0冒險。參【動態冒險】(dynamic hazard)。
教育的冒險知識     
瀏覽人次:115 收藏人次:0
  教育工作可視為一門藝術,但此種藝術並非一般所說的藝術,因為教育藝術的對象是具有位格(personality)的人,每個人均具有其不可動搖的人格尊嚴和自我意識;而且教育藝術是在整個社會空間的制約下實行。在這些前提下,教育工作在本質上即具有多種冒險性(Risiko),一方面可能成就個體之自我完成(Selbstwerdung),另方面也可能在社會情境中種種可能的危機下,有意或無意地造成對個體的扭曲或傷害。因此,教育可能成功,但也可能失敗。教育任務或目的實現因而只能「希望」,而無法完全準確地「預期」。至於教育希望實現與否,則有賴於教育工作者本身的「負責能力」(Kompetenz der Pädag...
動態冒險     
瀏覽人次:85 收藏人次:0
一種在執行過程中,隨時有不確定性的相關危險或偶發事故發生的情況。
道德冒險假說     
瀏覽人次:67 收藏人次:0
  「道德冒險假說」是解釋兒童反道德行為的一種理論。處於他律階段的兒童,常以可能遭受懲罰的機率,來決定是否做出一個行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的道德行為是由有意義的學習產生,兒童的認知能力可以決定行為的方向,並且預知行為的可能結果。一項道德行為是由內在認知過程與外在環境共同塑造;假如社會環境中缺乏明確的獎懲標準、或無法有效執行該獎懲標準、或道德標準過高、或存有雙重道德標準(如父母未能遵守其為兒童所訂下的規則)等道德例外時,均會減低兒童遵守道德規範的意願,而增強其反道德行為而逃避懲罰的投機心理。兒童在自由的狀態中,不願遵守已知的道德規範,而會預先衡量可能遭受懲罰的可能性,以決定是否進行該項行為;...
暫態冒險     
瀏覽人次:51 收藏人次:0
指在異步時相電路中,當輸入改變,電路進行狀態轉換時,由於電路之延遲現象,可能導致輸出產生假脈衝的情況。
    
瀏覽人次:22722 收藏人次:11554269
2.衝犯、不顧。如:「冒險」、「冒犯」、「衝冒」。《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張空拳,冒白刃,北嚮爭死敵者。」宋.華岳〈驟雨〉詩:「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勢驟晴山又綠。」
    
瀏覽人次:10365 收藏人次:2378942
2.無法預料安危成敗的事或可能。如:「冒險」、「風險很大」、「鋌而走險」。《禮記.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