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81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博士弟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漢代太學博士所教的學生。漢武帝設五經博士,置弟子五十人,由各郡國縣道舉送。《文獻通考.卷四○.學校考一.太學》:「武帝始興太學,……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支的第一位。
時辰名。約當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一點。如:「子時」。
本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如:「子女」、「獨生子」。
後代。如:「子嗣」、「多子多孫」。
植物的果實,或動物的卵。如:「蓮子」、「瓜子」、「桂子」、「松子」、「烏魚子」。
對一般人的通稱。如:「男子」、「女子」。
對有學問道德的人的尊稱。如:「孟子」、「孔子」。
顆粒狀細小而堅硬的東西。如:「子彈」。
與「母」相對的。如:「子音」、「子母扣」。
幼小的、稚幼的。如:「子薑」、「炸子雞」。
指輩分小、年紀輕的人。如:「子弟」、「小子」、「學子」。
對他人稱自己的配偶。如:「內子」、「外子」。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一種中文傳統圖書的分類名稱,主要收錄諸子百家、天文算法、藝術類等著作。如:「子部」、「經、史、子、集」。
部首。
詞綴。放在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等之後。如:「房子」、「車子」、「拍子」、「胖子」、「聾子」、「樣子」、「哪門子」、「兩下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寬廣、眾多。如:「廣博」、「博愛」、「地大物博」。
比喻見識廣大。如:「淵博」、「博聞」、「博古通今」、「博學多才」。
換、獲取。如:「博取同情」、「博君一笑」、「博得美人心」。
以財物作注爭輸贏。如:「賭博」、「博局」。
博士:學位的最高一級,在碩士之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貴族階級中最低的一級。如:「天子、諸侯、大夫、士」。
四民之一。指讀書人、知識分子。如:「士、農、工、商」。
對人的美稱。如:「志士」、「勇士」、「女士」、「男士」、「各界人士」。
軍階之一,尉級以下。如:「上士」、「中士」、「下士」。
軍人。如:「士兵」、「士氣」、「身先士卒」。
某些技術人員。如:「護士」、「技士」、「助產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出生的同胞男子。如:「兄弟」、「胞弟」。
親戚中年紀比自己小的同輩男子。如:「表弟」、「堂弟」。
稱比自己年紀小的同輩朋友。如:「賢弟」、「仁弟」。
門徒、學生。如:「弟子」、「徒弟」。
對同輩朋友的自稱。如:「愚弟」。
弟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弟子」指學生。我國從孔子以來即稱學生為弟子,如〔論語.學而〕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又漢代創設太學,其學生即名為「博士弟子」。「弟子」一詞的意涵,據唐代孔穎達的解釋,學生對老師自稱為弟子,意謂尊敬老師如同父兄,而自處如其弟或子。孔氏的解釋見於〔禮記正義.曲禮上〕:「從於先生,不越路與人言。」一節的註釋。
博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博士為中國古代官職名。據史乘記載:「六國時往往有博士。」秦滅六國,亦置博士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掌通古今。漢初沿秦制,置博士若干人;至武帝時,初置五經博士,後並選擇民年齡十八以上儀表端正者五十名,免除其徭役,充博士弟子,博士遂為太學之教授,以教學為專職。
  自漢代設立太學,其後歷代多沿襲之,一以重視學術,一以訓練人才,而博士一職,乃成為太學中教官的別稱。直至明、清兩代,仍在國子監內設祭酒、司業、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典籍、掌饌、典簿等官職,而博士則可定時集諸生於廳,依程授課。
  新式學校興辦以後,參仿西方學制,凡學生於大學畢業後再作學術研究者,可攻讀碩士學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填入空缺的職位、名次等。如:「候補」、「遞補」。《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序》:「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老殘遊記》第三回:「玉佐臣要補曹州府了。」
名存實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義上還有,實際上已不存在。如:「他們倆感情淡薄,夫妻關係可說是名存實亡。」唐.韓愈〈處州孔子廟碑〉:「雖設博士弟子,或役於有司,名存實亡,失其所業。」《宋史.卷三○四.列傳.梁鼎》:「五代兵革相繼,禮法陵夷,顧惟考課之文,祇拘州縣之輩,黜陟既異,名存實亡。」
獨尊儒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 內容與影響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帶動經學的蓬勃發展,深深影響中國的政治與社會。武帝立五經博士,並置博士弟子員,弟子員通一經可以到朝廷任職。經由這條途徑入仕的人越來越多,形成士人參政的新局面,相對於漢初朝廷官員大都由功臣及富人子弟組成的情形,應是一項十分重大的轉變。人們相信,經學通明有助處理實際政事,皇帝的詔書,群臣的奏議,也無不引用經義作為依據。另一方面,研讀經書可以做官,經學就成了人們取得利祿的途徑。於是,拜師求學的人日漸增多,經學字句的解釋也更為詳密。表面上看來是經學大盛,實際上經學成了繁瑣無比的學問,士子讀白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