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597.79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應變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應變和應力的形式貯存在物體中的勢能,又稱變形能。以一維問題為例,一個截面積為A,長度為L的等截面直桿,在軸外力P1的作用下伸長δ1。如果不考慮變形過程中的動力效應和溫度效應,則外力作的功W全部貯存到桿中,變成了桿的應變能U,其值為:
   
  式中,P為變形過程中與伸長量δ對應的荷載。在P-δ的曲線中,曲線下方的面積相當於桿中的應變能。而和曲線上方的面積相應的為餘應變能,記為U*,其值為:
   
  用應力和應變表示的應變能和餘應變能的公式為:
   
  式中,V=LA為桿的體積;σ=P/A為桿中的應力; =...
應變能密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每單位體積之應變能值即稱為應變能密度。其值可由如圖所示之應力-應變關係曲線下之面積求得,與材料之組成律息息相關。應變能密度在各種破裂參數及能量原理的運用上都相當重要。
最大應變能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材料受外力作用時,若假設其單位體積的應變能達到降伏值時材料開始降伏,產生塑性變形,稱為最大應變能理論。在單軸拉力實驗時,應變能之降伏值為 ,其中σ0為正向應力的降伏值,E 為楊氏模數。在三維問題中,最大應變能的降伏條件為
  
  上式中σ1,σ2,σ3為三軸向主應力,v 為材料的帕桑比(Poisson ratio)。
彈性應變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結構桿件承受負載產生應變,如果將負載慢慢地移去,桿件將縮短而部分或全部地恢復至原來長度,主要是依據負載是否超越單位彈性限;因此此種卸載過程中,部分或所有應變能將轉換為功,如圖所示,在負載過程中,其負載所作的功等於曲線下的面積,即是OABCDO所包圍的面積,當移去負載時,如B點超彈性限,負載一撓度圖沿BD線產生一永久變形OD,所以在卸載過程中,可恢復的應變能為三角形BCD,此可恢復的應變能稱為彈性應變能。而使桿件產生永久變形所損失的應變能,稱為非彈性應變能(inelastic strain energy)。
最小應變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圖所示之靜不定結構,若欲求得 C 點的彎炬 Mc 及剪力 Vc,可先求整根梁的應變能應變能 W 以下式計算:
  
  其中,M 為斷面的彎矩函數,為 Mc 與 V 的函數。若將 W 對 Mc 微分,則得:
  
  其中,mθc 為在 C 點加上一對單位彎矩,梁所產生的彎矩函數。根據單位力法,上式積分為 C 點的相對轉角。茲因梁在 C 點斜角連續,相對轉角為零,故 ∂W/ ∂Mc=0。同理:∂W/ ∂Vc亦應為零。如此可從此二方程式解得Mc 與 Vc。
  由以上可知,對靜不定結構而言,其內力之值會調整到使總應變能為最小,此稱...
應變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變能法是結構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考慮一結構承受n個荷載P1, P2,…Pn,產生n個相對應的變位δ1,δ2,…δn,根據能量不滅的定理,不考慮溫度及熱效應,則結構的應變能總和等於外力所作的功W,由荷載與位移的關係,可以把Pi表成δi之函數,因此,可得應變能U為δi之函數,若把δi改變其中一變位量,其餘保持常數,則可得因位移變化量而引致應變能的改變量dU,表成下式:
  dU=(∂U/∂δi)dδi         (1)
  式中,∂U/∂δi為應變能相對於δi的改變率。
  而另一方面,δi改變一微小量dδi所作的功dW=Pidδi,而外功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該。如:「應當」、「應該」、「應有盡有」。
回答。如:「應和」、「應對」、「回應」、「一呼百應」。
承諾、同意。如:「答應」、「應承」、「應許」。
對付、對待。如:「應付」、「應戰」、「隨機應變」。
參加。如:「應徵」、「應考」、「應試」。
配合。如:「應用」、「應景」、「應時」、「應運而生」。
接受。如:「應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更改。如:「變化」、「改變」、「演變」、「千變萬化」、「一成不變」。
突發的事件。如:「兵變」、「九一八事變」。
臨機應付的方法。如:「機變」、「通權達變」。
變動的、變異的。如:「變數」、「變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才幹。如:「才能」、「能力」、「能耐」、「能幹」。
有才幹的人。如:「選賢與能」、「能者多勞」。
足以勝任。如:「能夠」、「不能」、「能歌善舞」。
可以。如:「可能」、「你能幫忙嗎?」
用途、功用。如:「功能」。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
應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應付事變。《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與道同符,內可以治身,外可應變,君子比德焉。」
2.物體因受外力作用所生長度、面積或體積的變化量,與原先長度、面積或體積的比值,稱為「應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