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51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普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普及、周遍。如:「我國人民生活的水準已普遍提高。」
普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具有廣泛共同的特質,不受時間與空間的局限。也可以指事件發生的常見性和必然性。
普遍有效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普遍有效性」意指當某些學科或律則對所有認知或實踐主體必然成立時,則這些學科或律則即具有普遍有效性。故凡具有此性質之判斷或命題,並不會因主體經驗的變動或偶然的條件,而影響其普效性。
  就認知面向而言,學科之所以對所有認知主體必然成立,即在於它本身的純粹性;但這項純粹性的來源為何,則有不同的主張。笛卡爾(R. Descartes, 1596~1650)以後的理性主義者認為知識傳統是先天存在於認知主體之外的,結果造成了獨斷論;而經驗主義者則將知識視為認知主體心理聯結的結果,其後的心理主義者甚至將知識的有效性基礎建立在心靈特質之主觀必然性上,結果乃造成了懷疑論及相對主義。康德(Imm...
價值普遍論預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價值普遍論預設是社會科學研究中實徵主義對於價值問題探討的基本假設,此種假設以為價值系統的意義內容是客觀的;這些價值內容由一些基本的組成成分建構而成。這些組成成分在不同的文化或時代中均維持不變,並不特別蘊含於某個獨特文化或傳統中。各個社會文化之所以出現不同的價值系統,乃因價值的組成成分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出現。基於此種預設,價值詮釋就不討論是否具有傳統意義上之適當性的問題。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透過簡化的價值普遍論預設,排除對社會所傳遞之制度化價值(institutionalized value)的歷史性理解。制度化價值為文化所決定,影響個人的價值選擇、感受與解...
普遍語用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普遍語用學是哈伯瑪斯(J. Habermas)用以提供批判理論一個規範驗證的基礎。易言之,普遍語用學在於確定並重建理解的普遍條件。連接語意學、言辭行動理論及其他的語言理論,並建立語言行動的普遍律則,與必要的先決條件,俾便於彼此理解。
  基本上,普遍語用學指哈伯瑪斯在實際語言內容中對有效宣稱進行討論,試圖為其社會批判理論建立一個經驗的普遍性準則的理念。
  「普遍」一辭隱含著理論性特質,而「語用學」一辭則相對的具有實踐的規範性。哈伯瑪斯於〔知識與人類興趣〕(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一書中所述及之「批判的自我反省」與「先驗之反省」(tr...
普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電影分級的一類。任何年齡層的人都適合觀賞的電影,稱為「普遍級」。
普遍符號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普遍符號學是指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G.W. Leibniz, 1646~1716)所創用的人為語言符號系統,運用數學演算的方式,對世界的整體做準確的描述。
  萊布尼茲之前,魯爾(R. Lull, 1235~1315)早已提出了用數學符號來描述世界的構想,在其〔大藝術〕(Ars Magna)中,魯爾認為要建立一個統一的科學,首先須確立一些基礎的形上邏輯概念,例如以神為最上位的概念,再建立其他的實體概念,進而把這些概念都用符號表示出來,最後用算術的演算系統把這些符號聯結成一個統一的體系,憑此體系可以解釋世界之中紛繁的事實。
  受到魯爾的啟迪,萊布尼茲在一六六六年刊布〔結...
普遍公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普遍公設」一詞是英國思想家斯賓塞(H. Spencer, 1820~1903)所創。斯賓塞用這個詞來指判斷命題的主辭和述辭必須共存的最高規準,即指該命題的否定命題是不可設想的。簡單的說,即命題不能否定。在心理方面,此為一「必然」,即是設想命題為如何如何,並在邏輯中也以為是有效的。實則此項規準只是一種「理由化」而己。
  這個名詞的含意其實與理性主義(rationalism)哲學家萊布尼茲(G.W. Leibniz, 1646~1716)所提判斷命題真偽的標準一樣,即去證明「命題之否定的不可能成立」。康德(I. Kant,1724~1804)以為,只有「分析判斷」(analyti...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面、到處。如:「遍地」、「傳遍」、「遍布」、「遍體鱗傷」、「哀鴻遍野」。
量詞。用於計算動作頭尾經歷的單位。如:「誦經三遍」、「練習一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廣大而周遍。如:「普通」、「普遍」、「普及」。《孟子.萬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