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本源     
瀏覽人次:385 收藏人次:145890
1.流水的源頭。漢.王充《論衡.效力》:「江河之水,馳涌滑漏,席地長遠,無枯竭之流,本源盛矣。」宋.王禹偁〈鹽池十八韻〉:「本源皆瀉滷,異端亦鹹鹺。」
2.比喻根本、起源。如:「作息正常才是保持身體強健的本源。」《後漢書.卷四九.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王符》:「此未昭政亂之本源,不察禍福之所生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
本源     
瀏覽人次:176 收藏人次:0
事情的詳細始末。《兒女英雄傳》第一二回:「公子纔把那張金鳳的一段始末因由……從頭至尾,抹角轉灣,本本源源,滔滔汨汨的,告訴母親一遍。」也作「源源本本」。
輸出基元;輸出原素;輸出本源     
瀏覽人次:93 收藏人次:0
能用於構成顯示圖像的基本圖形元素。例如於圖形核心系統中所用的輸出基元有點、線段等。
    
瀏覽人次:13575 收藏人次:2340275
水流的起始處。如:「源頭」、「泉源」、「飲水思源」。
事物的根本或由來。如:「根源」、「源流」、「來源」。
    
瀏覽人次:9463 收藏人次:6673218
草木的根。如:「根本」、「草本」。
事物的根源或本原。如:「基本」、「助人為快樂之本」。
主要的、中心的。如:「本體」、「校本部」。
原來的。如:「本來」、「本意」、「原本」。
依憑。如:「本乎良心」、「打分數要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
自己的。如:「本身」、「本地」、「本國」。
今、目前的。如:「本日」、「本年」、「本月」。
母金、資金。如:「本金」、「成本」、「賠本」、「將本圖利」。
書冊、簿子。如:「課本」、「筆記本」。
量詞:A>計算書籍、簿冊等的單位。如:「五本書」、「三本帳簿」。B>計算戲曲分段的單位。如:「西廂記第四本」。C>計算影片攝製成的膠卷的單位。如:「這部影片長達八大本。」
以訛傳訛     
瀏覽人次:47476 收藏人次:2301528
「以訛傳訛」原作「訛以傳訛」。「訛」是錯誤的意思。「以訛傳訛」就是指將本來就不正確的訊息或東西,沒有加以辨正清楚,又一再地傳揚出去,以致離真相越來越遠。宋代王柏〈默成定武蘭亭記〉一文,論述書法名品〈蘭亭集序〉的版本源流,其中便有「訛以傳訛」一語。據王氏的說法,〈蘭亭集序〉為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柔媚勁健,盡善盡美,為書法名品。其真蹟傳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智永再傳於弟子辨才,為唐太宗用計取得。太宗得此真蹟後,唐初多位書法名家曾加以臨摹,其中以歐陽詢的最為逼真,被鐫刻於石碑上。太宗死後,王羲之的真蹟殉葬昭陵,歐陽詢的摹本石碑則為契丹人所得,流落於定武。由於真蹟已不可得,故當時自以定武本最為珍貴。...
提綱挈領     
瀏覽人次:33059 收藏人次:3628184
「提綱挈領」係由「提綱」及「挈領」二語組合而成。
「提綱」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文中提到:會張網的人,只須牽動繫網的大繩,就能把魚網張好。如果要一個一個去牽引網目,才能把網張開,那是非常辛苦而且艱難的工作。只要能提住魚網的總繩,使網孔張開,魚兒自然就入網了。所以官吏跟人民的關係,就像樹葉的本,魚網的綱,所以聖人只要治理好官吏就好,不用直接治理人民。
「挈領」則是出自《荀子.勸學》。荀子在此篇提及,要追溯先王的本源,窮究仁義的根本,崇尚「禮」,是入道的捷徑。就好比用手提起皮衣的領子,屈著五指一抖,整件皮衣的毛就都順順溜溜了。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提綱挈領」,用來比喻抓住事理的重點。
    
瀏覽人次:30071 收藏人次:5052015
2.根源、本源。如:「淵源」。《新唐書.卷一四九.第五琦傳》:「今之急在兵,兵彊弱在賦,賦所出以江淮為淵。」
隨遇而安     
瀏覽人次:25844 收藏人次:534942
,有情有信,無為無形,……馮夷得之,以遊大川。」莊子認為「道」是超乎時空存在的實體,為宇宙萬事萬物的本源,雖無形而不可見,但若能掌握其本體,則可無入而不自得,故河神馮夷得以遍遊大川。馮夷,河神。
(6) 漁父語已緣葦而去:《莊子.漁父》之典。此篇描述孔子遇一漁父,漁父斥責孔子失了本真,事事違逆自然之道,陷溺於人為虛文而不自知。言畢便撐船循著蘆葦離去,孔子知其為得道高人,於是恭敬地待他離開後才敢上車。已,停止。緣,沿、循。
(7) 竊慕:私下慕想、嚮往。
(8) 愕然:驚奇的樣子。
(9) 長沙:城市名。今位於湖南省東部、湘江下游臺地,為該省的省會。手工業發達,以湘繡和鴨絨被、瓷器聞名於...
無獨有偶     
瀏覽人次:24441 收藏人次:1027640
「無獨有偶」是指事物出現往往成雙成對。此語可能出自於《二程集》。《二程集》收錄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的著述,其思想學說以「理」或「道」為萬物之本源,主張「萬事皆出於理」,為宋代理學之洛派代表。典源此段提到,存在於天地萬物間的道理,往往會有恰巧相同或類似的事物出現,而這樣的情況,都隨自然形勢發展,並非事先有所安排。文中說到「無獨必有對」,後來「無獨有偶」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某種少見的人、事、物,偏有類同者出現恰巧湊成一對的情況。或指兩項事物恰巧相同或類似。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