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6.00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民族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政治思維與主張,認為特定群體在民族文化認同的前提之下,應建立一個政治實體,通常以國家為基本單位。也稱為「國族主義」。參見「民族」條。
民族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民族主義」即民族沙文主義,引申自列寧的「大俄羅斯主義」,原指強大的俄羅斯民族對國內弱小民族的壓迫。列寧認為,欲聯合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就必須反對民族沙文主義,實行民族自決。大民族主義亦被沿用於指稱前南斯拉夫的大塞爾維亞主義以及中國的大漢族主義等。
教育中的民族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族主義係將我族的利益與價值超越於其他民族之上的一種思想體系。民族主義展現在自我民族中心、重視一己民族文化的價值,以及強烈的自我民族意識與自我民族的認同上。然亦有學者認為民族主義即國族主義,但事實並不盡然;民族的形成是藉由共同的語言、血統、信仰、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自然的因素,不同於藉由武力而形成的國家。依照孫中山先生的看法,民族是自然形成的,國家則是靠武力形成的。民族的凝聚,文化的勢力占有不少的分量,因此當十九世紀西方民族主義逐漸抬頭而興起的時候,民族主義與教育的關係,逐漸為一些教育家所注意到。普法戰役之後,普魯士的學者試圖以教育的實施,來喚起沉睡的普魯士人的民族意識,以教育來振興普魯士...
教會與民族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會與民族主義在近代西洋教育發展史上,產生了相當大的導引作用。在宗教改革初期,世俗的國家對教育的實施至為熱心。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之後,教育與民族主義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結合。其時法國著名的學者拉夏洛泰(Louis-René de La Chalotais, 1701~1785)就曾提出使國家教育擺脫教會控制的建議。而一般學者亦體認到國家教育人民,乃為國家不可剝奪的一項權利。國家的人民需要國家的教育,幾乎已被視為一項鐵律。因為一位擁有出世觀的教士,實難以有效地去教育具有入世觀的學生。然而天主教教會對此種論調並不贊同,以為民族主義的教育,只是為了某一特定民族的利益而作出考量,並沒有照顧到全體人類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正合宜的道理。如:「正義」、「義不容辭」、「義無反顧」、「仗義直言」。
行為合乎正義或公益的。如:「義舉」、「義行」、「義士」、「義演」、「義賣」、「義診」。
意思。如:「意義」、「含義」、「釋義」、「微言大義」。
無血緣關係或名義上的」。如:「義父」、「義母」、「義子」。
人工製造、的。如:「義齒」、「義肢」。
義大利的簡稱。如:「德義軍事同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君。如:「君主」、「兵強主尊」。
主人。如:「地主」、「店主」、「主僕」、「東道主」。
最重要的。如:「主要」、「主角」、「主將」、「主食」。
掌管。如:「主宰」、「主管」、「主持」、「主政」。
心裡對事情的定見或看法。如:「主見」、「主意」、「六神無主」。
基督徒或回教徒稱其所信仰的神。如:「主耶穌」、「阿拉真主」。
死人的牌位。如:「神主」、「木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百姓。如:「居民」、「國民」、「原住民」、「民為邦本」、「民不聊生」。
與人民有關的。如:「民生」、「民權」、「民心」、「民意代表」。
出於民間的。如:「民歌」、「民謠」、「民營公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親屬。如:「家族」、「親族」、「宗族」。
有共同屬性的。如:「族群」、「水族」、「上班族」。
人種的類別。如:「漢族」、「藏族」、「斯拉夫族」。
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事物或原理的基本主張,是一種觀念和信仰的形態,可形成一股思潮或學說。如資本主義、寫實主義。
民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咸信共享文化的群體,稱為「民族」,即由有共同之血緣、生活、語言、宗教信仰或風俗習慣而結合的群體。民族常與族群、國族、種族的定義相互包含且混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