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6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激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激發情感。晉.趙至〈與嵇茂齊書〉:「哀物悼世,激情風烈。」
2.強烈而激動的情感。如:「每次站在山崗上眺望晨曦,心中總湧動著喜悅的激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喜、怒、哀、樂的內心感受。如:「心情」、「情緒」。
男女之間的愛意。如:「愛情」、「談情說愛」、「情竇初開」、「情投意合」。
親屬之間的情感。如:「親情」、「手足之情」。
友誼、交誼。如:「人情」、「友情」、「交情」、「情同手足」。
狀況。如:「情況」、「情形」、「情節」、「實情」、「病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勢受到阻礙而飛濺起來。如:「海浪激拍海岸」、「激起陣陣浪花」。
使感情衝動。如:「激發」、「激將」、「激怒」、「刺激」。
急劇而強烈的。如:「激賞」、「激動」、「激戰」、「激增」、「偏激」。
基模(Schem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理論中的基本觀念之一,皮亞傑用基模來解釋個體如何認識並適應環境。他認為當個體面臨刺激情情境或問題情境時,會先用既有的認知架構與之核對,產生認知作用,也就是說將所遇到的新經驗,納入其舊有經驗的架構之內,這種歷程稱之為同化(assimilation)。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很多知識是以基模的形式儲存在人的記憶系統裏的 (Anderson, 1983; Rumelhart, 1980)。基模跟其他知識表徵的分別在於它是比較大的和較有組織的,也是比較抽象和模糊。基模是個體運用與生俱來的基本行為模式,瞭解周圍世界的認知...
愛情三角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2 三種要素3 愛情關係組合4 註釋 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心理學家Sternberg(1986)認為愛情是由以下三種要素所組成的[註一]: 三種要素1.激情(passion):對性的激情和慾望(動機層次)。在愛情關係中導致浪漫(romance)、身體吸引(physical attraction)、性結合(sexual consum...
幼兒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守交通號誌免於受罰;用功準備考試以防成績不好而受罰。類化作用與辨別作用類化作用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刺激情境類似,兩種刺激愈相似,愈易類化。幼兒學叫爸爸,若形貌愈像,愈會讓幼兒強認爸爸。所謂「愛屋及烏」,學生敬愛某位老師,因而對其擔任的課程也特別喜歡。另一類是運用舊經驗,「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繩」。又如:要求小孩到圖書館肅靜,可先到教堂做禮拜的經驗。若刺激明顯不同,則會產生辨別作用。如:紅燈止步綠燈行;又如:辨別是非,分明青紅皂白。辨別作用對反應而言,謂之選擇增強。見馬呼之為馬,則給予增強;若指鹿為馬,則不予增強。代幣增強...
熱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激情、親熱、熱心、熱忱、熱誠
交換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所做過的行為裡,若某一特定行為經常換得報酬,則該行為就會一直出現。」二、 刺激命題「若在過去某一刺激情形曾經帶來報酬,則現下的情形越類似過往所發生的情況,人仍會做出過去所做出的決定」三、 價值命題「如果一個行動所帶來的收穫對一個人越有價值,則該人越會執行相同之行動」四、 飽和命題「若某一報酬於過去一段特定時間內常被取得,則該報酬對於該人的價值越低」五、 攻擊-贊同命題「如果某人常受到不公平待遇,則越有可能展現出憤怒的情緒」六、 理性命題「當一個人挑選可能應用的方法時,他會選擇一種成本較低以及較有可能達成該目標的方法」(...
投射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供一些標準化刺激,讓受試者反應,而由其反應型態推測其心理特質。而投射技術則是指提供受試者一種曖昧的刺激情境,讓他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反應,從而分析探索受試者隱而不顯的人格特質。心理學家對投射技術的功用持有一種假設,認為受試者面對曖昧刺激情境時,因為不受明確題意的限制,反而容易自由反應,在不知不覺中將內心隱藏的情感、態度、需要、價值、情緒、動機或是問題投射在反應之中。一般常用的投射技術有聯想技術、完成技術、編造技術和表現技術。 技術 聯想技術(a...
情緒智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變化進行合理而有系統的解釋,首推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W.James, 1842-1910),企圖對刺激情境、生理變化和情緒經驗三者間關係之解釋;由於過於強調情緒經驗係起於身體生理變化,乃為一些心理學者所反對。於是另一批心理學家史開特(S. Schachter)和辛格(J. Singer)於1962年提出情緒歸因論(attribution theory of emotion),認為情緒經驗係來自於個體對其生理變化和刺激性質的認知。到了1980年代以後,一些心理學家試著更進一步了解情緒與人際能力對於人生的重要,例如:1983...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