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3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爆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物體體積發生急速膨脹,使周圍氣壓發生強烈變化而炸破,發出巨大的聲響,這種現象稱為「爆炸」。核反應、急速的氧化作用和容器內部壓力突然增高都能引起爆炸
2.知識或消息等在短期間大量增加。如:「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
知識爆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社會趨於多元化、複雜化及國際化,使得社會中成員的互動增加,更因科技進步的推波助瀾而達到人們無法消化或處理的狀況。
爆炸極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亦稱燃燒極限;可燃氣體與空氣於一定溫度下混合時,其體積之濃度分率必須在某一範圍內才可爆炸(燃燒)。一般分為爆炸上限(UEL)與爆炸下限(LEL);爆炸下限是指與空氣混合之可燃氣體之體積濃度分率在爆炸下限以下時,即使接觸火源,亦不會發生爆炸(燃燒)。若體積濃度分率在爆炸上限以上時,即使接觸火源,亦不會發生爆炸(燃燒)。在爆炸上限與爆炸下限之間為可燃範圍(range of flammability)。爆炸極限亦受溫度與壓力之影響,一般而言,溫度升高時,爆炸上限增大,爆炸下限減小,即可燃範圍增大;壓力增大時,可燃範圍亦增大。
爆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爆炸時,爆炸中心壓力急遽增高,使周圍空氣猛烈震盪而形成的波動。也稱為「衝擊波」。
爆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物體具有爆炸的性質。如:「當瓦斯嚴重外洩時,整個屋內空間都具爆炸性,非常危險。」
2.比喻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這件新聞有爆炸性的發展,十分引人注目。」
爆炸下限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燃氣體與空氣於一定溫度下混合時,其體積之濃度分率必須高於某一下限值才可爆炸或燃燒,此極限值稱為爆炸下限值。(參見『爆炸極限』(explosive limit))。
廣島和長崎核爆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近結束時,在日本廣島(1954年8月6日)和長崎(同年8月9日)兩城市各投下一枚2噸級的原子彈,為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核武器。被燒毀、全部破壞和嚴重損害的建築物,分別佔廣島和長崎建築物總數的91.9%和36.1%。在廣島有68000人死亡、76000人受傷,死傷率為56.2%;在長崎有38000人死亡、21000人受傷,死傷率為34.0%。在爆心投影點1000米之內的傷亡人數,占總傷亡人數的95%,絕大部份為死者。在這個區域內,個別的沖擊波、光輻射和瞬時核輻射的量均足以造成死亡。50%的死者由某種燒傷所致。96%的死者死於20天之內,在1~3周內死亡者,多有合併輻射...
人口爆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相對短時間內人口密度增大、人數遽增,超過社會與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參見「人口過剩」條。
爆炸上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何可燃的氣體必須搭配有適當比率的空氣或氧氣時,才能引爆或維持爆炸。若可燃氣體的濃度(占空氣的體積百分比)過低,則沒有足夠的燃料來引爆;若濃度過高,則沒有足夠的氧氣來助燃,無法維持爆炸。可燃氣體的濃度必須介於這兩個濃度界限之間,才能進行爆炸,其濃度界限的較高者,稱為「爆炸上限」。
資訊爆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資訊爆炸係指快速增長的資訊量及這些大量資訊所產生的影響。從1950年代開始,科學與知識即不斷突破與更新,到了1990年代,網際網路與全球資訊網促使資訊爆炸的問題日益嚴重。在1750年至1900年間,資訊量每150年時才增加1倍,到了1900年至1950年,資訊量每50年增加1倍,1950年至1960年,資訊量每10年增加1倍,1960年至1992年,資訊量每5年增加1倍,而預估到了2020年,隨著資訊通訊科技的日新月異,資訊量每73天即增加1倍。此外,亦有學者估計,今日1份報紙的資訊量,比17世紀人們一生所需的資訊量還要更多,而過去5000年所生產的資訊遠不及近30年來資訊之總和。資訊量的增加...
Ifijeh, GoodluckI. (2010). Information explosion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 Current trends and strategies for intervention. Retrieved Sep. 1, 2011, from http://www.white-clouds.com/iclc/cliej/cl30ifijeh.pdf.McIlroy, T. (2010). The Information Explos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the Future of Publis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