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5.6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爭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引起爭執的事因。《左傳.昭公六年》:「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徵於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的開始。如:「開端」、「發端」、「事端」、「爭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辯論。如:「據理力爭」。《左傳.昭公六年》:「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徵於書。」《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此難以口舌爭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平息爭端、停止爭鬥。[例]和解、講和、議和
怙惡不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怙惡不悛」原作「長惡不悛」。據《左傳.隱公六年》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希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衛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對於這樣失敗的結果,當時的人便加以評論說:「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陳桓公因為不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後來「怙惡不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人作惡多端,不肯悔改。
挑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意惹起爭端。《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實在因為我們國家的勢力弱到這步田地,還能夠同人家挑釁嗎?」
穿鑿附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穿鑿附會,聚訟紛紛。」便提到有些人對〈離騷〉中「餐秋菊之落英」這句話的意思不清楚,妄加解釋,造成不少爭端
按圖索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清.藍鼎元〈論潮普割地事宜書〉:「復以普令少年,未經身歷地方,按圖索驥。舍目前之貴山,留三害于肘腋;越隔遠之洋烏,開將來以梗化。潮人藉口終起爭端,即使洋烏不再奪還,亦為雨邑無窮之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嫌隙、爭端。如:「挑釁」、「尋釁」。
消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消除停止。[例]他只不過是三言兩語,就把這場爭端消弭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