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禮樂     
瀏覽人次:2162 收藏人次:0
禮與樂。禮乃行為道德的規範,而樂能調和性情、移風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國家。《禮記.禮器》:「禮也者,反其所自生;樂也者,樂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禮也以節事,脩樂以道志,故觀其禮樂而治亂可知也。」《梁書.卷三五.列傳.蕭子恪》:「伏以聖旨所定樂論鍾律緯緒,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懸日月,不刊之典,禮樂之教,致治所成。」
詩書禮樂     
瀏覽人次:803 收藏人次:0
本指先秦的《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四部儒家的經書。《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後來禮部又加上《周禮》、《禮記》。清.朱彞尊〈文水縣卜子祠堂記〉:「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彿騛句,始于子夏。」
禮樂崩壞     
瀏覽人次:598 收藏人次:0
典章制度、禮樂教化遭受破壞,道德規範、社會綱紀蕩然無存。宋.陸游〈書郭崇韜傳後〉:「又承天下大亂,禮樂崩壞之際,難顧典禮人情,亦難其事。」也作「禮壞樂崩」。
禮樂合德     
瀏覽人次:423 收藏人次:0
  禮樂通貫人情,以化民成俗為要旨。禮、樂分別經由外在的社會規範和內在的情感陶冶,來防止競爭及淨化情感,故能安定人心,進而平治天下。古代聖王制定禮樂的目的,也不在滿足感性欲望,而是為了教育百姓辨別愛憎,回歸到道德規範。
  此義旨據〔禮記‧樂記〕云:「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 ,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又云:「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文中極為推崇禮樂可使個人的欲望情感和社會的倫理道德達到統一的效果,此即因禮的形式約束而使行為合乎規矩,因樂的情感調和而使心情舒暢愉悅。行...
夔龍禮樂     
瀏覽人次:419 收藏人次:0
夔、龍相傳為虞舜二臣,夔為樂官,龍為諫官。夔龍禮樂指可作為規範的禮樂制度。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二齣:「夔龍禮樂承先範,班馬文章勘墨鉛。」
禮樂為鉤     
瀏覽人次:236 收藏人次:0
禮樂正如釣魚的鉤,用以治理國家,則可平治天下。語出《淮南子.俶真》:「是故以道為竿,以德為綸,禮樂為鉤,仁義為餌,投之於江,浮之於海,萬物紛紛,熟非其有?」
周公興禮樂     
瀏覽人次:167 收藏人次:0
樂舞事件。周朝(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256)初年,當成王討伐淮夷歸國後,周公以天下已平定,然而一切典章制度及禮樂尚未建立,乃作《周書》;制定官職及用人之法、興正禮樂,改革制度。百姓安和樂利,歌頌之聲大起。《史記.卷四》。
衣冠禮樂     
瀏覽人次:156 收藏人次:0
典章制度,禮樂規儀。《文選.任昉.天監三年策秀才》:「何者?百王之弊,齊季斯甚,衣冠禮樂,掃地無餘。」《隋書.卷四九.牛弘傳》:「素歎曰:『衣冠禮樂盡在此矣,非吾所及也。』」
禮樂     
瀏覽人次:93 收藏人次:0
樂舞隊名。元朝(1271∼1368)宮廷樂隊之一,用於朝會。該樂隊之編制、服飾及活動情形如下:引隊禮官二員,冠展角 頭,紫袍,塗金帶,執笏。次執戲竹二人,同前服。次樂工八人,冠花 頭,紫窄衫,銅束帶,龍笛三,杖鼓三,金鞚小鼓一,板一,演奏「萬年歡」之曲。從東階升,至御前,以次而西,折繞而南,北向立。以下各隊均依此路線進行。次二隊,婦女十人,冠黑漆牟冠,服青素袍,方心曲領,白裙,束帶,執圭,次婦女一人,冠九龍冠,服繡紅袍,玉束帶,進至御前,立定,樂止,念致語畢,樂作,奏「長春柳」之曲。次三隊,男子三人,戴紅髮青面具,雜綵衣,次一人,冠唐帽,綠襴袍,角帶,舞蹈而進,立於前隊之右。次四隊,男子三人,...《元史.禮樂志五》。
    
瀏覽人次:52044 收藏人次:6083907
1.有規律而和諧動人的聲音。如:「音樂」、「奏樂」、「軍樂」。《論語.子路》:「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