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1.894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與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友邦,相交好的國家。《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田假為與國之王,窮來從我,不忍殺之。」《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
與國同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國家滅亡時才停止,意即和國家命運同生共死。《通俗常言疏證.朝署.與國同休》引《巧團圓》劇:「你的恩官,止做得一代;我的世襲,還是與國同休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同、跟。如:「男與女」、「我與你」、「山與水」、「與民同樂」。
給。如:「贈與」、「授與」、「付與」、「與人方便」。
結交、交往。如:「人之相與,貴在誠信。」
贊、助。如:「與人為善」。
推舉、選拔。如:「選賢與能」。
等待。如:「時不我與」。
同類、朋黨。如:「民胞物與」。
參加。如:「參與」、「與會」、「與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土地、人民、主權、政府的團體。如:「國家」、「美國」、「國際」、「中華民國」。
屬於本國的。如:「國人」、「國貨」、「國土」、「國歌」、「國民道德」。
代表國家的。如:「國花」、「國旗」、「國歌」。
地區。如:「水鄉澤國」。
古代諸侯的封地。如:「魯國」、「齊國」。
言不由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昭忠信也。」 〔注解〕 (1) 中:同「衷」,內心。 (2) 質:音ㄓˋ,人質。春秋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常互以人作抵押,以取信對方。 (3) 間:音ㄐ|ㄢˋ,挑撥、分化。
後生可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孔子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門後學記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間的問答之語,而成《論語》一書,其中可見孔子思想的脈絡,以及他的治學方式。由於孔子一生在政治上未能施展抱負,所以他對門下弟子的期許極大。在〈子罕〉篇中,孔子便說:「不可以小看年輕人啊!我們怎麼知道他們將來的成就,不會超過我們這一輩呢?如果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任何可以稱道的成就,那他也不會有什麼了不起的作為。」一方面表現出孔子對年輕人的無窮期待,一...
按圖索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漢成帝時,太后王政君的哥哥王鳳以外戚身分任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專斷朝政,排除異己,朝中大臣都敢怒不敢言。梅福看到這樣的情況,忍不住寫了一封信給皇上,信中陳述一國之臣與國家興亡的緊密關係,進而評論朝廷的舉才方式。他認為朝廷現在想完全套用夏、商、周三代的舉才方式,這就好像拿著周朝人伯樂所畫的圖象,到市場裡尋找千里馬一樣,結果當然是找不到。這並非舊有的方法不好,而是時間、空間都已經改變,舊時的方式可能不適用於今時,所以當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但成帝並沒有聽進梅福的諫言,仍是耽於酒色,怠忽朝政,因而埋下了外戚亂政的禍根。後來「按圖索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做事拘泥成規,呆板不知變通。今...
一鼓作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舊唐書.卷一九五.迴紇列傳》:「以可汗有兄弟之約,與國家興父子之軍,奮其智謀,討彼凶逆,一鼓作氣,萬里摧鋒,二旬之間,兩京克定。」
唇亡齒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滅了虞國。沒有嘴唇,牙齒就會受冷。比喻雙方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解釋唇齒共依存,關係密切,故引申國與國之間在地緣或利害一致,喪其一則另一亦受大害,甚至滅亡。比喻雙方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詞義 相似詞輔車唇齒、輔車相依、唇輔相連、息息相關 相反詞互不相干、素昧平生 例句經過這次的簽約,我兩方的關係唇亡齒寒,今後無論如何都可要多多指教。 資料來源明慧學校,中國寓言故事:唇亡齒寒
參政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政權參政權,是為人民參與國家意見之權利。藉由參政人民可參與國家統治權的行使。憲法第17條規定:「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故我國學說上大多以「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項權利合作為參政權,同時包含被選舉權。參政權一詞其廣狹義實自有其不同之處,以最為狹義之解釋來談參政權,其指憲法第17條規範之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權、複決權及憲法130條:「中華民國國民年滿二十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除本憲法及法律別有規定者外,年滿二十三歲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