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18.76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一種毒蛇。脊椎動物門爬蟲類有鱗目。具管狀毒牙,長尺餘。頭大,呈三角形,全身灰褐色,有斑紋。也稱為「蛇」、「土虺蛇」。
蛇螫手,壯士斷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膽識的人能在被毒蛇咬到手時,立即斬斷手腕。語本《漢書.卷三三.田儋傳》:「蠚手則斬手,蠚足則斬足,何者?為害於身也。」
銅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gkistrodon contortrix (Linnaeus, 1766)
中、小型蛇,體長在1公尺以下,頸細,頭呈三角形,體色為黃褐色或棕色,並有栗棕色構成之不規則寬帶紋,具有極佳的保護色效果。
北美洲。
棲地極為多樣,可於半沙漠地區、沼澤、草原與森林等環境中發現,以蛙類、小型哺乳類及鳥類為食。胎生,一次可產5~10條仔蛇,幼蛇尾部尖端為黃色,可用於誘引青蛙與蜥蜴等獵物靠近再加以捕食。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蛇科 (Family Viperidae)
星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chidna nebulosa (Ahl, 1789)
魚體較細長;吻部短且呈白色;圓錐至臼狀齒,隨年紀增加而牙齒變鈍。前、後鼻管及眼虹彩均為鮮黃色;體色斑紋多有變異,但底色通常為白或黃色;體側有兩列約23~27個黑色的星狀斑。記錄中本種體長可達70公分。但一般常見者為20~50公分。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非洲東岸及紅海等地海域,為本區域最常見的鯙類。在台灣見於澳底、萊萊、南方澳、成功、綠島、蘭嶼、貓鼻頭、恆春、小琉球、澎湖等海域。
幼魚喜歡棲息於珊瑚岩礁的潮池中;成魚則遷徙到亞潮帶的水層。性情凶猛,領域性強。星帶鯙白天的活動性較強,偶而會離開棲居的礁穴,外出游動。捕食甲殼類及魚類。
多作為海水觀賞、玩賞用魚。由於體型不大,較少作為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多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chidna polyzona (Richardson, 1844)
吻部較短,下頜較上頜領為短;嘴角呈黑色,前鼻管呈淡黃色。小型魚身被25~30條明顯的黑褐色環帶,環帶間的底色為乳白色;隨著成長,環帶間的魚體底色逐漸摻入黑褐色的細小斑點,以致魚體環帶逐漸模糊,最後只剩尾部後端的環帶較為清析。體長可達60公分,一般常見者為20~55公分。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由非洲東岸至夏威夷間的熱帶海域,常見。在台灣多見於基隆、澳底、南方澳、成功、台東、綠島、蘭嶼、貓鼻頭、恆春、小琉球及澎湖等地。
棲息於珊瑚礁區之淺水域,小型個體經常可在潮池中被發現。性貪食,以螃蟹、蝦蛄等甲類殼為主食,也吃魚類,胃部經常飽含餌食。小型個體性情羞怯,可多尾聚集。雌魚在體長30公分以上即可成熟、產卵。
體型較大者可烹調食用,體型小的活魚可飼養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黃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chidna xanthospilos (Bleeker, 1859)
體型中等;尾部較短,肛門位於體長中央點之後;吻部較短;眼徑比例和大多數鯙類相當,但眼徑比例會隨體長增加而減小。頭部側線孔明顯。頭部、魚體及鰭部的底色為暗褐至黑色,全身遍布許多明顯黃色至白色的圓形或多圓聚合形斑點,斑點直徑約為眼徑的0.5~3倍;隨著成長,斑點大小比例減小,且斑點的數量增多;有些位於魚體腹部的斑點,相互連接成不規則的條狀斑紋。牙齒為臼狀,隨著成長齒數會略為增加;上頜僅單列;下頜齒為2~3列;鋤骨齒1~3列,由口內頂部向後方延伸為條狀。採獲標本的體長由22.2~90.5公分。其中90.5公分的個體,是全世界鯙類中所記錄到最大的體長。
台灣東南部的成功一帶海域、薩摩亞、印尼爪哇及斯里蘭卡的附近海域。
黃斑鯙是一種生活於熱帶珊瑚礁區的罕見鯙類,捕食甲殼類、魚類或頭足類。它的生態習性還不太為人所了解。
本種鯙類相當罕見,漁民採獲後多不敢食用,但由於其顏色漂亮,體形可愛,因此非常適合海洋生物博物館等大型水族館來飼養、展示。只是活體相當不易採得。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布氏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瘦且極長,背鰭頗高。體色全為乳白色。脊椎骨數210。頭前部1/2處有無數的小黑斑分布,黑斑點大多位於頭部側線孔所在;前鼻管前端亦為黑色;鰭有藍白邊。以前所記載之布氏長鯙(Strophidon brummeri )為本種之異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大拇指。《爾雅.釋魚》:「虺,博三寸,首大如擘。」晉.郭璞.注:「頭大如人擘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眾多聚集的樣子。《楚辭.宋玉.招魂》:「蛇蓁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線條交錯的圖案、花紋。《禮記.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漢.王充《論衡.言毒》:「蛇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