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4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追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努力探求。《紅樓夢》第六一回:「咱們若信了,將來若大事也如此,如何治人!還要細細的追求纔是。」
努力追求意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在接受訊息時,並非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去理解訊息。這種主動理解的過程稱之為「努力追求意義」。
  巴特利(F.C. Bartlett)曾研究學習和記憶有意義的文章之學習和記憶,認為人們在學習和記憶某些訊息時,會有不同的認知方式。有些人會將訊息平順化(leveling),有些人會將訊息尖銳化(sharpening),也有些人則是將訊息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平順化的情況是將訊息省略一些細節,只記得一些重點;尖銳化是會記得一些特殊細節;合理化則是將訊息整理得較為簡潔,而且和自己的想法一致。
  由於我們不可能把收錄到的訊息一字不漏的記下來,所以會去重組...
追求意義的意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奧國心理學家佛蘭寇(Viktor E. Frankl, 1905~ )認為:人生意義的追求,在一個人的生命中是一股主要的力量。這個意義是唯一的,是特殊的,是本應如此的,是能夠成就他的。只有等到目標達到了,或有所成就,才能使個人追求意義的意志獲得滿足。
  人是在追求意義「滿足」或「圓滿」,這兩種意義對人而言,有其重要性。這種追求,對於追求者來說,在高層次時,並不希望能成為什麼,而是希望有什麼。例如人們不希望自己成為聖者,而希望有道德行為,或者有一顆安然自得的心。
  佛蘭寇認為:人之追求意義和價值,可以引起內在精神的奮發,這種精神的奮發,在心理健康上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必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尋取、找尋。如:「追求」、「求取」、「尋求」、「緣木求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極力探尋。如:「追問」、「追尋」、「追蹤」、「追根究柢」、「追求真理」。
因愛慕而親近、結交。如:「追求」、「追女朋友」。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六個)層次,由低到高,並分別提出激勵措施,其理論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人是一種追求完全需求的動物」。馬斯洛需求層次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依金字塔的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需求層次如下:(一)生理需求 (二)安全需求 (三)社交需求(愛與隸屬) (四)尊嚴需求(尊重需求、自尊需求)(五)自我實現需求 (六)超自我實現需求(為1969年提出的Z理論)(一)生理需求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稱級別最低、最具優勢的需求,如:食物、...
艾瑞克森(E._Erikson)人格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活的主動性。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艾瑞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像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衝突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另外,如果兒童養成了過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態度,而對其他方面木然處之,這種人的生活是可悲的。艾瑞...
佛洛依德(Freud)的人格發展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論中,總離不開性的觀念,所以也被稱為性心理發展期(psychosexual stages),著重在追求本能滿足的歷程。在各發展階段中,身體上最易引起快感的部位不同,而佛洛依德就利用這些部位的名稱,來說明個體人格發展的歷程。 定義性心理發展又稱人格發展是佛洛德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提出的一個概念,是心理學理論的核心概念,其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體上的部位獲得滿足的,這些部位稱為「性感區」。 人格發展五階段以下介紹佛洛依德性心理發展的各階段與子階段,以及未能順利度過此階段時,可能產生的人格特性。(1)口腔期(oral ...
相濡以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濡以沫」出自於《莊子.大宗師》。莊子說明人的生死有如日夜交替一般,自然而然,所以理想的生活並非刻意能追求的。我們往往以為和人親密相處、苦難相助,就是理想。但是哪裡知道那就像離了水來到陸地的魚兒一樣,為了存活,相互用口沫來潤溼對方,雖然好像很親密,卻怎麼樣也不如當初仍在水中,互相不認識時的快樂。「相濡以沫」從原文摘出,比喻同處於困境,互相以微力救助。
披星戴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披星戴月」原作「披星帶月」。呂巖,西元798∼?,亦名呂嵒,字洞賓,號純陽子,唐朝時人,道教全真道派奉其為純陽祖師,故世稱呂祖。其理論以慈悲度世為成道的路徑,改劍術為斷除貪嗔、愛欲和煩惱的智慧,對北宋道教的發展,有其一定的影響。在一首〈七言〉詩中,顯露出他淡泊名利、拋開世俗的人生。他認為命運的造化作為在於本身,相較於那些追求富貴名利的人,自己所選擇的這條路,顯得格外的孤獨。但是儘管路途遙遠而孤單,也只有默默地繼續走下去,不辭勞苦地成就自己的人生。這首詩中有「披星帶月」一語,後來「披星戴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早出晚歸或連夜趕路而備極勞累;亦比喻辛勤勞頓。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