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5583 收藏人次:192866
大鼎。《爾雅.釋器》:「鼎絕大謂之。」《詩經.周頌.絲衣》:「鼎及鼒。」漢.毛亨.傳:「大鼎謂之。」《宋史.卷一○四.禮志七》:「八年,用方士言,鑄神霄九鼎成,曰太極飛雲洞劫之、蒼壺祀天貯醇酒之鼎。」
調和鼎     
瀏覽人次:8064 收藏人次:962971
1.在鼎、中調味。明.孫蕡〈祭灶文〉:「惟神,名列五祀,德具五行。功存既濟,位配離明。調和鼎,烹飪殽蒸。」也作「鼎調和」。
2.比喻宰相率領、協調官員,處理國政。宋.歐陽修〈又回富相公謝書〉:「三接之際,群心以安。出納樞機,雖為於要任,調和鼎,當正於鴻鈞。始塞輿談,實非私論。」明.徐元《八義記》第一三齣:「趙盾身為正卿,調和鼎,燮理陰陽。」也作「鼎調和」。
    
瀏覽人次:2324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穀,清安徽省桐城人。曾主講紫陽、鍾山各書院多年,學者稱為「惜抱先生」。性恬淡不慕榮利,論學主集義理、考證、詞章之長,不拘於漢、宋門戶,精研經學,尤以古文名世,所為文高簡深古,所選古文辭類纂,義例甚嚴,於清惟取方苞、劉大櫆二家,習古文者奉為圭臬,而有桐城派之稱。著有《惜抱軒文集》等書。
    
瀏覽人次:1989 收藏人次:0
1.鼎和。古代兩種烹飪器具。唐.薛稷〈臨難不顧徇節寧邦科策第一道〉:「帝德廣運,六臣參其業;天道大明,五帝陳其序。猶黼黻之章五色,鼎之飪五味。」宋.王安石〈與微之同賦梅花得香字〉詩三首之二:「結子非貪鼎嘗,偶先紅杏占年芳。」
2.天子在宗廟中祭祀用的重器。唐.符載〈送盧侍御史赴王令公幕序〉:「其公者,樹勛烈,銘鼎,休聲巍巍,垂之無窮。」《宋史.卷四六八.宦者列傳三.楊戩》:「自崇寧後,日有寵,知入內內侍省。立明堂,鑄鼎,起大晟府、龍德宮,皆為提舉。」
3.比喻宰相的職位。因古代宰相治理天下,揆度百事,就如同在鼎中調味一般。唐.李商隱〈為滎陽公上河中崔相公狀〉:「相公稟青雲之秀,更歷股肱之郡,咸登鼎之司。」明.楊慎《丹鉛餘錄》卷二:「伊尹負鼎以干湯,謂尹有鼎之才也。」
調和     
瀏覽人次:833 收藏人次:0
1.在鼎、中調味。明.王恭〈詠胡椒〉詩:「自從鼎調和去,薑桂紛紛不共論。」明.陸深〈禁中齋夜〉詩:「大烹本為牛羊薦,鼎調和愧未工。」
2.比喻宰相率領、協調官員,處理國政。宋.周必大〈慶邦衡生朝用去年韻〉:「鼎調和知有日,君臣慶會豈因人。」明.王冕〈梅花〉詩三首之一:「他年鼎調和,不改山林節操。」也作「調和鼎」。
烹飪鼎     
瀏覽人次:310 收藏人次:0
鼎、皆為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亦為傳國重器,用以代表國家。「烹飪鼎」比喻治理國家。宋.無名氏《梅妃傳》:「設使調和四海,烹飪鼎,萬乘自有憲法,賤妾何能較勝負也。」
    
瀏覽人次:184 收藏人次:0
鼎、皆為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亦為傳國重器,用以代表國家。因宰相治理國家猶如調和鼎,故以「鼎臣」比喻宰相。明.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後學輩慕先進,據著我調羹手,當為鼎臣。」明.薛瑄〈送王別駕〉詩:「麟經共仰淵源學,驥足終為鼎臣。」
白雲蒼狗     
瀏覽人次:30953 收藏人次:2192491
比喻世事變幻無常。參見「白衣蒼狗」條。清.姚〈慧居寺〉詩:「白雲蒼狗塵寰感,也到空林釋子家。」
畫龍點睛     
瀏覽人次:25489 收藏人次:1473271
南朝梁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壁上畫龍,並為其中二龍點上眼睛,龍便破壁乘雲飛去的故事。見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梁》。後用以比喻繪畫、作文時在最重要之處加上一筆,使全體更加生動傳神。明.張〈讀卓吾老子書述〉:「夫一古人之書耳,有根本者下筆鑑定,則為畫龍點睛;無根本者妄意標指,則為刻舟記劍。」亦比喻做事能把握要點。《兒女英雄傳》第三○回:「這日安太太吩咐他給岳父母順齋,原不過說了句『好好兒的弄點吃的』,他就這等山珍海味的小題大作起來,還可以說畫龍點睛。」
    
瀏覽人次:23900 收藏人次:2749365
1.堆疊。如:「砌牆」、「堆砌」。明.李雯〈鵲踏枝.慘碧愁黃無氣力〉詞:「慘碧愁黃無氣力,做盡秋聲,砌滿闌干側。」清.姚〈登泰山記〉:「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