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沆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àng
解釋:
  1. →沆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áng
解釋:
[動]
渡水。《廣韻.平聲.唐韻》:「沆,渡也。」
注音:
漢語拼音: hàng
解釋:
參見「漭沆」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ㄏㄤˋ

1. 「漭沆」:水廣大貌。《說文解字.水部》:「沆,莽沆,大水也。」《後漢書.卷六○上.馬融列傳》:「瀇瀁沆漭,錯紾槃委。」明.陳與郊《昭君出塞》:「和親定講,此日天孫降,向銀河蚤填漭沆。」

2. 「沆瀣」:北方夜半氣、露氣。《集韻.上聲.蕩韻》:「沆瀣,露气。」《楚辭.屈原.遠遊》:「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漢.王逸.注:「沆瀣者,北方夜半氣也。」

3. 大澤貌。《說文解字.水部》:「沆,……一曰:大澤皃(貌)。」

㈡ㄏㄤˊ

1. 渡水。《廣韻.平聲.唐韻》:「沆,渡也。」

2. 水流貌。《集韻.平聲.唐韻》:「沆,水流皃(貌)。」

注音: ㈠ㄏㄤˋ ㈡ㄏㄤ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沆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