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秋紅蜻蜓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秋紅蜻蜓
英文名: Sympetrum depressiusculum
描述:
成蟲全長35 mm,後翅長28 mm。 雄蟲臉部淡黃褐色,上額基部有黑色寬橫紋,複眼背面暗紅色,腹面黃褐色。合胸黃褐色,第一和第三側縫有黑色細縱紋,腳黑色,翅膀透明,後翅基部有黃褐色翅暈,翅痣大,黃褐色。腹部背面橘紅色,前方平直,後方略膨大,第四~九節側面有明顯小型黑斑,第八和第九節背面各有一個黑斑和側面的黑斑相連。雌蟲全身黃褐色,斑紋與雄蟲類似。
分布:
本種廣泛分布歐洲、中亞、俄羅斯、蒙古,東至中國、日本(含琉球群島)及朝鮮半島,台灣本島為2007年發表的新紀錄迷蜓,目前在北部基隆的臨海地區僅在十月有零星紀錄,是三種同屬迷蜓中數量最少的。在日本大多數的成蟲採集紀錄也在秋天,但在歐洲並不是遷移性很強的種類。
作者: 葉文琪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