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黃疸 - 教育百科
ˊ
ˇ
huáng dǎ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áng dǎn
解釋:
  1. 一種因血中膽紅素含量增加,導致人體皮膚、眼膜變黃的病症。多見於肝膽疾病及溶血性貧血,最常見的病例是新生兒黃疸。
    【例】大多數的新生兒在出生後二至三天內,會出現黃疸的症狀。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黃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áng dǎn
解釋:
病名。因血中膽紅素含量增加,致人體皮膚、鞏膜、黏膜變黃的病症。多見於肝膽疾病及溶血性貧血。最常見的黃疸,是新生兒黃疸。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黃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相似詞: 【黃病】
對應華語: 黃疸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黃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n̂g-thá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病名。因血中膽紅素含量增加,導致人體皮膚、眼白、黏膜變黃的病症。多發生於新生兒身上。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黃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黃疸 相關客家語 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