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兢兢業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拼音︰jīng jīng yì yì釋義︰即「兢兢業業」。見「兢兢業業」條。 01.三國魏.曹植〈太后誄〉:「悼彼邊氓,未遑宴息,恆勞庶事,兢兢翼翼,親桑蠶館,為天下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儲放東西的箱子。同「櫃」。《書經.金縢》:「公歸,乃納冊于金縢之匱中。」唐.韓愈〈送權秀才序〉:「伯樂之廄多良馬,和之匱多美玉。」
怒髮衝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趙:趙國,戰國時七雄之一。約統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 (5) 璧:指和氏璧。戰國時楚人和得玉璞於楚地山中,楚文王時理其璞,製成寶璧,命名為「和氏璧」,後輾轉為趙惠文王取得。 (6) 瑕:音ㄒ|ㄚˊ,玉上的斑點。 (7) 卻立:退後幾步才站住。 ◎2《史記.卷八六.刺客列傳.荊軻》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忼慨,士皆瞋目,髮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參考資料〕 《莊子.盜跖》孔子下車而前,見謁者曰:「魯人孔丘,聞將軍高義...
完璧歸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有專司,故稱為「有司」。 (12) 詳:通「佯」,假裝、偽裝。 (13) 和氏璧:戰國時楚人和得玉璞於楚地山中,楚文王時理其璞,製成寶璧,後為趙惠文王所得。 (14) 九賓:古代朝會大典設九賓,指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
義不容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7.《醒世姻緣傳》第八九回:「龍氏放聲哭叫,強逼薛如兄弟懇央縣官釋放薛再冬的枷號,薛如兄弟到此地位,明知理虧,但只是義不容辭,怎忍坐視,即刻起身赴縣,尋著了素姐。」
難能可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齋漫錄.卷一四.記文》。 (2) 子路:仲由(西元前542∼前480),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魯國(今山東省泗水縣東)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親孝。仕衛,死於孔悝之難。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 (3) 子貢:端木賜(西元前520∼?),字子貢,春秋衛國人。孔子弟子,善於經商,有口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言語科。料事多中。 (4) 冉有:冉求(西元前522∼?),字子有。春秋時代魯國人。孔子弟子,性謙退,有才藝,擅長政事。魯哀公三年時成為季氏的家臣,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參考資料〕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四.記文》胥公有啟謝歐陽秀才云……賞孫詩之零...
禍起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在蕭牆7>之內也。」 〔注解〕 (1) 由與求:由,仲由(西元前542∼前480),春秋魯國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親孝。仕衛,死於孔悝之難。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求,冉求(西元前522∼?),字子有。春秋時代魯國人。為孔子弟子。性謙退,有才藝,擅長政事。魯哀公三年時成為季氏的家臣,在孔門弟子中名列政事科。亦稱為「冉有」。 (2) 相:輔佐。 (3) 分崩離析: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見「分崩離析」。 (4) 干戈:比喻兵事、戰亂。 (5) 季孫:春秋時魯國大夫世家,與孟孫、叔孫並稱「三桓」,掌握魯國實權。 (6) 顓臾:魯國境內一附庸國,...
分庭抗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吾敢不敬乎!」 〔注解〕 (1) 由:仲由(西元前542∼前480),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性好勇、事親孝。仕衛,死於孔悝之難。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 (2) 其:指漁父。 (3) 萬乘之主:指大國諸侯。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車萬乘,後世因稱天子為萬乘。戰國時稱諸侯國小者為千乘,大者為萬乘。乘,音ㄕㄥˋ,古代計算車輛的單位。 (4) 千乘之君:指小國諸侯。周制國家有事,諸侯出車千乘,故以千乘為諸侯的代稱。戰國時稱諸侯國小者為千乘,大者為萬乘。乘,音ㄕㄥˋ,古代計算車輛的單位。 (5) 倨敖:驕慢不恭。倨,音ㄐㄩˋ。敖,音ㄠˋ,通「傲」。 (6) ...
奄奄一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醒世姻緣傳》第六三回:「薛如依了母命,走到素姐房中,只見素姐奄奄一息,病臥床中。」
九牛二虎之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九牛指一次能拉九隻牛的力氣。語出《列子.仲尼》;二虎指春秋魯國的大力士莊子刺二虎的故事。典出《戰國策.秦策二》。九牛二虎之力比喻極大的力量,十分費事。[例]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這架模型飛機拼裝完成。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